《足与踝研究》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当人们穿上鞋时,迈的步子比赤脚时大得多,脚部着地时,脚后跟力度更大。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E?里伯曼完成的一项研究,通过对习惯穿鞋的城市中小学生和总是赤脚的农村学生跑步方式的对比发现,城里学生跑步时,脚部着地时,着力点大多在脚后跟,而农村学生脚部落地着力点主要是脚掌前部,落地更轻盈,没有产生明显的冲击力。此研究证明,赤脚跑步对人类身体更好,因为冲击力越小,损伤就越少。
Daniel Lieberman博士,哈佛大学人类进化学教授。他经常跑步,一周至少一次,彻底光着脚。“它充满乐趣”,他说。
一本名为《天生去跑》的新书,最近为光脚跑步提供了理论支持。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宣传光脚跑步的好处:它更自然,更奔放,能减少受伤几率,还会让你跑得更快。
《纽约时报》的体育撰稿人Gretchen Reynolds的大量调查的访谈后,结论却不能与前面一直,他说,至少直到目前为止,答案都是“没有”。
科学研究也认为,虽然人类天生就适合赤脚跑步,但方法极其关键,稍有不当自然会增加压力性骨折、肌肉或肌腱拉伤等危险。到底光脚跑步好,还是穿高科技跑鞋跑起来效果更好呢?
纵观整个动物界,除了我们祖先的时期,人类是唯一给自己的双脚穿上各种各样的鞋的。而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跑者常年在家训练甚至参加某些比赛都是赤足跑,神奇的是,这些不穿跑鞋的跑者竟比某些穿跑鞋的跑者的下肢运动损伤更少。那么问题来了:通过高科技设计的跑鞋,能保护我们的脚吗?
通过现场的力学研究以及跑者穿跑鞋和不穿跑鞋在跑道上跑步的舒适感和对脚的损害程度考量,肯定是穿上鞋更好。从发展的角度看,则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长期依赖跑鞋作为双脚的保护往往会弱化下肢尤其双脚与生俱来的缓冲能力。
众所周知,前脚掌大拇指的骨头是五个脚趾里最粗的。身体通过脚承重落地时,脚的内侧主要靠大拇指、第一掌骨和后跟把脚的内侧弓支撑起来,而距骨下面与跟骨之间形成的距下关节是脚在落地后产生外翻的主要关节(这个过程中以距下关节的轴为主要依托)。从脚跟外后侧到大拇指形成了一个斜向的轴(即距下关节轴),以此让双脚进行外翻或内翻——内外翻,脚在落地时的重要缓冲功能。
脚跟落地时,距下关节会让脚逐渐地通过外翻(同时把脚的内侧弓往下压)让脚本身形成一个有效的缓冲系统,而这需要第一掌骨大拇指有力的支撑才能完成。如果后天过度保护双脚,缺少锻炼或者其他原因,则会致使脚的内侧弓无力,尤其是第一掌趾、第一大拇指和掌骨无力支撑,而内侧弓迅速塌陷,大大减弱了缓冲的能力,而使得跑者的踝、膝关节承受更高的运动损伤的危险性。因此,脚在落地时,落地点在脚后跟的外侧(此为脚后跟着地的方式),随着脚掌着地到脚跟离地再到脚尖的力线沿着这个轴而移动。
距下关节轴——从侧面看距下关节的运动轴,它与地面形成大约45度夹角,这个轴是距下关节做外翻和内翻的运动轴。由于这个轴不是水平的,距下关节外翻时必然带动距骨和距骨的距上关节运动,使小腿的胫骨旋内(即脚跟落地后随着前脚掌着地,脚弓塌陷会连动距上关节使得小腿旋内。如果跑步过程中外翻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时间过长,那就意味着小腿的旋内亦然)。
然而人在跑步时,前脚掌落地后,膝关节会由缓冲时的弯过度到伸,膝关节在伸的过程中会强迫小腿旋外。而大腿让小腿旋外的力会与距下关节由于时间幅度过大,无法配合蹬的旋外动作,造成上下的扭动力使得膝关节劳损。对此,跑者则会通过选择相应功能的跑鞋来保护脚和膝关节。
OK,那么跑者是否应该扔掉他们的跑鞋加入光脚大军呢?相信也不全是这样,现在看来,穿鞋更舒服,并且保护双脚能够在城市的玻璃、沥青和粗糙地面上行进。偶尔光脚跑步者,都应该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以便让脚掌和小腿缓慢适应并避免受伤。(作者:蔡娘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