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即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形物。多用青铜制,也有铁制的、玉制的。其一端曲首,皆有圆钮。依据发掘出土资料,可知玉带钩的发展概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晚期,发现的数量少,形制也不完善,可看作是玉带钩的萌芽时期;战国至汉代,玉带钩数量和类型都极其丰富,是玉带钩的兴盛期;魏晋至隋唐时期,数量锐减,造型单调,进入了玉带钩的衰落期;从宋、元、明、清开始玉带钩又有出土,而且数量很多,可能与玉器的玩赏功能有关。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考古发现了一些玉带钩,数量不多,但非常重要。良渚文化玉带钩的型制基本一致,整体呈方块状,是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它的制作程序先是将玉料切割成长方块形,再在两端用对钻法各钻通一孔,然后以一端的孔为起点,用线割法剜去中部而成钩首。最后在钩面作变形细加工,磨光,有时还雕刻纹饰。由玉带钩的型制看,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它的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为勾系的弯钩,钩首较长。
经过了三代的空缺,到了春秋晚期玉带钩重新出现,当然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早期带钩一般都有钩首,但不一定有钩钮, 形态不一,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从总体情况看,此期玉带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最小的不足2厘米。雕琢工艺简单,多为水禽形,钩首向上回望,体背设钮,素面或刻卷雷纹。钩钮多靠近钩尾, 随着年代后移, 钩钮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靠近之势,长度亦渐趋加长。
到了战国中晚期,玉带钩数量较多,且形制确立, 从钩首、钩体到钩钮, 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这一时期玉带钩钩钮多数位于距钩尾三分之一处, 带钩长度超过10厘米的已屡见不鲜, 也有个别长度超过20厘米者。玉带钩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琵琶形、扁棒形、短方形和宽牌形。
琵琶形,整器若琵琶,故得名。表面装饰有勾云纹等几何形纹饰。与此期其他类型带钩不同,此类钩体较小,长度在5-6厘米上下,少有超过10厘米的。一般制作比较简练。
扁棒形玉带钩,体长而扁宽,有的腹部呈扁柱状,钩首多为龙首形,龙首刻琢简约,嘴短宽,圆眼外凸,仅见轮廓,腹面为素面或上刻几何、兽面纹;带钩背后,随着龙首弯势而下的颈背两侧边沿也有切削成斜坡的现象,光滑平整,带钩两侧常阴刻连续的“S”形纹。钮端部多方扁状, 宽度约等同钩身。
短方形玉带钩,钩首略呈方形,颈腹部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纹。
宽牌形玉带钩制作精致, 采用了透雕工艺,这样的带钩为社会上层所拥有。
琵琶形
汉代时期是玉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玉带钩在承袭战国同类器特征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阶段玉带钩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或粗犷挺劲、简洁精整, 或娴熟自然、圆润流畅, 尽显独特艺术神韵。带钩出土的数量之丰,形制的多变及分布区域的广泛也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前期的琵琶形、扁棒形都得到明显延续,但形态亦有变化。且出现了曲棒形,以及相当多的异形钩, 钩体变化多端, 附加雕饰非常精美。钩首较之战国多数大且长,也是以龙首和禽首为主。钩体装饰除阴刻几何纹饰, 开始出现浅浮雕与透雕蟠螭和凤鸟等纹饰。
扁棒形
曲棒形
异形钩
三国以降, 玉带钩的使用数量急剧减少, 成为罕见器物,这种状况一直延至隋唐,即使偶有玉带钩出现,其风格特征也与汉带钩相类而不见创新变革之处。下图为六朝时期的玉带钩。
宋代玉带钩多见传世品,出土资料极少,其风格略带两汉之遗风。钩首多作兽首,体扁宽而薄,亦见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多为浅浮雕蟠螭形。矮钮,钮端为扁圆形。
元代玉带钩的各种式样,除琵琶和银锭形纽后代少见外,其它各式样和明、清基本相同。但元代玉带钩上的龙头较长,头面较平整。龙颈从侧面观察较阔,双角后伸,叶形双耳。元代的龙嘴闭口,在口沿雕刻着一排龙牙,有的只刻一阴线而不刻牙齿,少数口部微张。从龙嘴侧面看,口部平直。龙的鼻梁隆起,眼睛下沉,多有两道粗眉。毛发飘至肩部, 腿小径和爪部用一条细阴线相连,粗犷豪放。它头部与背上的螭纹距离较远,螭的形态优美,大多紧贴在龙钩背上。螭大耳、宽额,额上常有阴刻线王字,双肩呈“人”字形,毛发从脑后披至肩部,蝎龙后腿一前一后状若爬行,浑身滚圆,刻画古朴生动。元代玉带钩大都经过研磨,故底为平面状,但只是一般抛光。因此,玉带钩光度不够。
明代玉带钩的龙首较元代宽短,呈方斗形,头面额际稍隆起。颈部较窄,龙首形为多,圆眼、隆鼻、张口露齿,以锯齿纹表示龙眉。钩身长条形,常浮雕一螭,龙首与螭首距离较近。螭纹头圆而略长,五官集中在脸下方,额有二道月牙纹,脑后一缕长发飘荡,身体较长,四肢腾跃状,关节处刻云纹装饰,尾部分枝翻卷。钩身光素者,多呈琵琶状。
明代末年和清代前期龙头口部从侧面看,向里略呈斜直度。明代晚期及清代早期鼻梁凹进,眼睛突出,呈虾米眼形。此期研磨工水平较差,底子上往往出现小波纹痕迹,虽然光洁度很高,但终究掩盖不住琢磨粗糙的缺陷。故有“粗大明” 之称。
清代玉带钩的龙头呈隆起状更为明显,呈现出一个圆顶状的高额。清代龙嘴的张开度比明代中期口部侧面斜直度更为明显。龙头为隆起的圆高额,龙颈狭窄,龙嘴与螭距离很近。螭独角,毛发后扬,脊椎凹凸明显,张口露齿,齿整齐、锋利,腮部饰半月形凹凸纹,以示丰满有力,为清代螭纹特征。清代中晚期鼻梁凹度更为严重,眼睛象两根小棍夺眶而出。清晚期螭的四肢紧贴钩面,两条后腿似乎在一条平行线上,形象笨拙,似停留状,生动活泼的气息荡然无存。清代早期的器物,在各个工序中都很讲究,所以无论在制作、磨工、抛光等方面都是超过前代的,带钩体形变大、变长。特别在玉材选择上非常严格,玉色洁白,光泽强烈,大都采用白玉和上等粉皮青玉进行加工,令人赏心悦目。
主编平台ID:jianghui789623←长按可复制(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
文/古玩经纪人蒋先生
联系电话:15921933958(手机属地:上海市)邮箱:240685852@qq.com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纪念路荣振大厦13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