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5月19日评论消息(文/赵效民):如果做个调查,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什么事会让你比较心烦?我想,手机信号不好影响上网速度,应该算最为普遍的吐槽吧,话费有限的用户,可能会再加一条:免费的WiFi太少了……
如今这个年头,如果不带手机出门,估计会有很多人觉得不自在,因为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仅仅是因为要打电话,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与外界互联的接口与桥梁,它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的时代。而这种互联的环境与习惯,不光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正在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它们的IT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互联时代的关键业务?
跟踪报道服务器产业这么多年,关键业务(英文Mission Critical,或Business Critical)是最常接触的词汇之一。多年的熏陶下来,给我的最直接印象就是ERP、数据库是关键业务的核心代表,它们的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命脉,ERP出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就会受到影响,数据库宕机了,那企业的生意就直接没法做的。对此,人们也更愿意在这些应用平台上布以重兵,也就是尽可能的用高大上的服务器来最大限度保证这些应用的可用性。 请注意,我在这最后用的词是“应用”而不是业务,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关键业务,可是ERP与数据库只是应用而不是业务。这么表述可能有点拗口,但应该能我们一种启发。
说到此,我们还是要看看当前企业的基本IT架构,自从十几年前互联网开始进入企业IT之后,这个架构一直沿用至今。直白的说,在当前的时代,它仍然没有过时,但是需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它了。
标准的企业IT与对外服务的架构
现在人们都公认(或者说烂大街)的企业IT架构分为三层,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具体的含义在此不解释了。这种分层的设计不仅影响着应用的开发,也影响着承载相关应用的底层硬件的设计与归类。
在传统的企业里,所谓的关键业务就是指关键的应用与数据库,在以前这种对关键业务的认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的IT主要是为企业内部人员来服务,或者说那时的业务对于IT的需求也更多体现在企业内部。可是放在当前的互联时代,我们就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种所谓的“关键业务思维”。
我的几次“双十一”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从2011年我第一次参与双十一,但到网银付帐阶段,基本没有成功过,当时就觉得银行怎么这么不靠谱?2012年直接先存支付宝再抢购,一切顺利,但网上仍能看到对网银支付的一片吐槽。到了2013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而2014年,网银的支付基本上算是比较流畅了,某个长期把持高端服务器市场的厂商为此还专门组织了媒体的采访,来说明与淘宝主张的Scale-Out架构相比,传统Scale-Up高端服务器并不过时,很好的支撑起了这次的网购。
但是,后来根据我从近几年与相关业内人士探讨得到的信息,其实参与淘宝支付的各主要银行内部的付帐系统,无论哪年的双十一都没有出现过性能的瓶颈,但为什么在淘宝双十一时的网银支付就有问题了呢?答案是 银行对Web接入的重视不够!当银行重视了网银的业务潜力,并加大了Web接入的I/O能力后,淘宝双十一的网银支付体验自然就顺畅多了。其实,不说双十一,我平时所用的信用卡的银行网上商城(访问量显然不可能与淘宝相比),近几年还经常动不动就没有响应,但银行后台核心应用与数据库肯定不会如此脆弱。可是给大多数人的感觉(包括头几年的双十一),都会认为银行的关键业务出了问题。
回到企业IT的三层架,虽然十几年的理念就有了Web接入的概念与设计,但只有到了今天,仿佛才是Web接入的出头之日。就像工业发展的4个阶段,前三阶段是企业内部技术的改良,而到了工业4.0,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则在于与外界交互体系的建立,包括通过互联网来接受订单、安排物流与供应链,以及通过物联网实现生产设备全球级的互动,这是与互联时代相呼应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此为鉴,眼光也不用局限于互联网,也可以想想规模更为惊人的物联网。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觉得网络接入也是一个关键应用呢?而 如果从一个贯穿始终的业务角度,比如对电商来说,在线销售肯定是一个关键业务,但参与这一业务的,包括了整体的三层架构,决定这一业务成败的,也将不仅仅是核心数据库了,前端网络接入的质量(包括CDN),也将有重要的影响。我想这应该是新时代下,企业应该有的“关键业务思维”,而这也将倒逼出一关键业务平台的新常态。
ZDNet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5月20日新闻消息(文/赵效民):如果做个调查,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什么事会让你比较心烦?我想,手机信号不好影响上网速度,应该算最为普遍的吐槽吧,话费有限的用户,可能会再加一条:免费的WiFi太少了……
如今这个年头,如果不带手机出门,估计会有很多人觉得不自在,因为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仅仅是因为要打电话,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与外界互联的接口与桥梁,它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的时代。而这种互联的环境与习惯,不光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正在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它们的IT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互联时代的关键业务?
跟踪报道服务器产业这么多年,关键业务(英文Mission Critical,或Business Critical)是最常接触的词汇之一。多年的熏陶下来,给我的最直接印象就是ERP、数据库是关键业务的核心代表,它们的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命脉,ERP出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就会受到影响,数据库宕机了,那企业的生意就直接没法做的。对此,人们也更愿意在这些应用平台上布以重兵,也就是尽可能的用高大上的服务器来最大限度保证这些应用的可用性。请注意,我在这最后用的词是“应用”而不是业务,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关键业务,可是ERP与数据库只是应用而不是业务。这么表述可能有点拗口,但应该能我们一种启发。
说到此,我们还是要看看当前企业的基本IT架构,自从十几年前互联网开始进入企业IT之后,这个架构一直沿用至今。直白的说,在当前的时代,它仍然没有过时,但是需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它了。
标准的企业IT与对外服务的架构
现在人们都公认(或者说烂大街)的企业IT架构分为三层,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具体的含义在此不解释了。这种分层的设计不仅影响着应用的开发,也影响着承载相关应用的底层硬件的设计与归类。
在传统的企业里,所谓的关键业务就是指关键的应用与数据库,在以前这种对关键业务的认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的IT主要是为企业内部人员来服务,或者说那时的业务对于IT的需求也更多体现在企业内部。可是放在当前的互联时代,我们就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种所谓的“关键业务思维”。
我的几次“双十一”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从2011年我第一次参与双十一,但到网银付帐阶段,基本没有成功过,当时就觉得银行怎么这么不靠谱?2012年直接先存支付宝再抢购,一切顺利,但网上仍能看到对网银支付的一片吐槽。到了2013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而2014年,网银的支付基本上算是比较流畅了,某个长期把持高端服务器市场的厂商为此还专门组织了媒体的采访,来说明与淘宝主张的Scale-Out架构相比,传统Scale-Up高端服务器并不过时,很好的支撑起了这次的网购。
但是,后来根据我从近几年与相关业内人士探讨得到的信息,其实参与淘宝支付的各主要银行内部的付帐系统,无论哪年的双十一都没有出现过性能的瓶颈,但为什么在淘宝双十一时的网银支付就有问题了呢?答案是银行对Web接入的重视不够!当银行重视了网银的业务潜力,并加大了Web接入的I/O能力后,淘宝双十一的网银支付体验自然就顺畅多了。其实,不说双十一,我平时所用的信用卡的银行网上商城(访问量显然不可能与淘宝相比),近几年还经常动不动就没有响应,但银行后台核心应用与数据库肯定不会如此脆弱。可是给大多数人的感觉(包括头几年的双十一),都会认为银行的关键业务出了问题。
回到企业IT的三层架,虽然十几年的理念就有了Web接入的概念与设计,但只有到了今天,仿佛才是Web接入的出头之日。就像工业发展的4个阶段,前三阶段是企业内部技术的改良,而到了工业4.0,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则在于与外界交互体系的建立,包括通过互联网来接受订单、安排物流与供应链,以及通过物联网实现生产设备全球级的互动,这是与互联时代相呼应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此为鉴,眼光也不用局限于互联网,也可以想想规模更为惊人的物联网。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觉得网络接入也是一个关键应用呢?而如果从一个贯穿始终的业务角度,比如对电商来说,在线销售肯定是一个关键业务,但参与这一业务的,包括了整体的三层架构,决定这一业务成败的,也将不仅仅是核心数据库了,前端网络接入的质量(包括CDN),也将有重要的影响。我想这应该是新时代下,企业应该有的“关键业务思维”,而这也将倒逼出一关键业务平台的新常态。
互联时代下关键业务平台的新常态
说到此,我们应该明白,对于互联形态的企业(应该是个企业都会向这个目标靠拢)来说,在关键业务平台方面的考虑要纵贯全局。从企业的三层架构来说,不能顾此失彼,这不仅要体现在应用的开发设计上,也更需要在硬件平台上予以配合。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融入IT本身的发展趋势,比如“软件定义”。
事实上,在全互联环境下的关键业务平台,并没有特殊的一环,或者说每一环都非常重要,因为新形态的企业需要互联才能生存,而这种互联是直接与最终用户(设备)的对接, 就像人直接与外界接触一样,从皮肤的初始感应到传输给大脑,再将大脑反应的转换为对身体的动作控制,哪一环均不能有闪失。这可以说就是互联时代下关键业务平台的新常态。
在这一个整体的关键业务链中,相关的流程的支撑应用都需要可靠的硬件平台来承载,这个与传统的关键业务平台的认知并不矛盾,只是考虑的方向更多的从负载的类型而不再以关键与否来考量。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借助英特尔的产品布局来展开,并梳理一下关键业务平台的新常态。
英特尔数据中心处理器在三层架构上的公布
之所以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平台来举例,原因在于英特尔是目前唯一一个对三层平台予以全局重视的CPU厂商,而从其不同处理器的研发理念上也可以看出新互联时代对于三层平台的不同影响。在这方面,有意挑战英特尔地位的ARM(发力于第一层)与传统RISC(发力于第三层)家族均只能固守一点,而不能做到有效的全局应对,所以分析ARM与RISC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全面的认识。
英特尔在数据中心里的处理器家族可以分成两大平台,一个就是Atom(凌动),一个就是至强,可在传统的数据时代,只有至强一个平台,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至强E3、E5、E7。
这三款至强处理器基本也是对应了三层架构——E3主要承载表示层、E5主要承载业务逻辑层、E7主要承载数据访问层。随着Web接入规模的不断扩大,重要性不断提升,用户发现E3在表示层上有点顾此失彼了。这个“此”就是性能,“彼”则是能耗,综合来说就是能耗性能比。
在以往Web接入层规模不大时,用于前端的机器并不多,所以能耗的问题并不显著,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提升,由于Web接入的负载重点在于I/O而不是性能,也就说规模更大的访问量需要更多的服务器来分担I/O压力时,E3服务器的能耗性比的劣势就突显出来了——单机性能没有问题,可是密度增加后,能耗与占用空间也大幅度上升,这对于大型互联网平台来说是致命的。随后,ARM看到了这个机会,进入高密度低能耗市场,英特尔也因此将本是用在上网本的Atom调遣过来,改头换面,推出了服务器的版本,基本上达到了与ARM平台同级别的水平(最新的Atom C系列,代号Avoton)。
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带动相关网络表示层技术的进步,网页也越来越复杂,从原来静态为主,变成动态为主(之所以称之为“表示层”,就在于它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对外沟通的界面),在Web层上要执行的任务也越来越多。在很多场景下,Web应用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的角色已经合为一体,这种变化对于服务器端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也因此,在很多具有复杂表示层的企业IT架构中,某些关键的Web接入节点甚至是用至强E5来承载的,因此别说ARM或是Atom,就连E3可能都会成为瓶颈。这也是为什么ARM在低能耗、高密度的宣传很火热,但实际的应用案例或者说能用的应用场景并不多的原因,因为Web技术也在前进,也在更加复杂化。
百度最近的全站HTTPS实践,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预示。基于安全的考虑,全站HTTPS化必将成为主流,但HTTPS相较HTTP本身肯定是更占资源的,如果对加密解密有更高的安全要求则更甚,这也预示着对Web服务器的基本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否则无法让最终用户顺利接纳HTTPS访问可能带来的体验下降(延迟提升)。同时,随着Web接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企业对这一层面架构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Web平台并不能只靠低能耗吃饭,可用的性能仍然是重要的前提。针对这一新的Web发展趋势,英特尔在今年一季度又推出了Xeon Processor D处理器(简称至强D),它弥补了E5/E3与Atom之前的空白,在较Atom有大幅度性能的同时,也为Web平台带来了企业级的可靠性,并为未来的物联网前端数据接入节点做好了准备。
新一代至强D是至强家族的第一款SoC产品,集成了以太网(2x10GbE)、SATA Gen3(6接口)、PCIe 3.0(24 Lane)等关键服务器外设,某种角度上可算是Atom与至强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大大简化了高性能Web服务器的集成设计难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级的可靠性
至强D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业界开始认真平等看待三层架构硬件平台设计的标志,在以往可以说是用既有的产品来“借用”一下。而它的出现也让Web层以一种合理的平台纳入到了整体的企业级IT架构之中。
我们可以用快件/邮递的发展类比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带给Web接入的影响与其承载平台的变迁。以前快递需求量不大时,快件到达指定城市后(可以看作是应用层将用户的请求反馈发送回来),在主干与支线运输网是大货与小货的组合(E5/E3),到了给最终用户送货时,就用自行车来将就(Atom),如今大规模的电商兴起,也极大带动了对快递的需求,自行车显然不堪重负,货车又交通不便,成本效益不好,此时电动小货车应运而生,它就是至强D。
我们从至强D的诞生就能看出企业IT表示层的演化,相对于后面两层,变化j最明显的。当然,传统的应用与数据访问层也在变化,比如Scale-Out架构的不断普及,与之相伴的(或者说催生他们的)则是开源平台的成熟,但总体上来说,远不如表示层的演变剧烈——因为它们离互联网更远。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前所谓的“数据中心边缘平台”逐渐成为业界热词的原因。 就像战争往往是从国家的边境开始的一样,互联网所引发的变化也是如此,IT产业的变化也由此展开,进而对企业的关键业务产生根本的影响。这就好似国防是一个国家的关键业务,最具威慑与打击能力的战略武器与重武器当然是关键的基础,其主体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但边境的国防力量,则必将因战争环境与模式的变化,而改变武器装备配备与战略理念,它同样代表了国防水平。
如果说至强D是英特尔面对“互联网战争”准备的边缘武器,那么经典的E5和E7就是企业关键业务新形态中的地位就像坦克、航母与战略武器一样——即使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仍然是国防的中坚力量。
就如上文所说,这里强调的并非其纯粹的关键性,而更在于所针对的应用场景,就像至强D的诞生是因新应用需求而来,E5、E7也是如此,只不过在性能、RA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予以相应的强化一样。比如新一代的E5 v3和E7 v3都在不断提升核心数量、内存容量,加入新的指令集与RAS特性,以不断优化相关负载的性能。鉴于它们相对于至强D,新鲜度并不高,大家也非常熟悉,在此也就不再展开。 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对它们的选用,肯定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物理指标或是一些言过其实的宣传,而是在于你的需求与负载的类型。例如互联网企业所鼓吹的Scale-Out至上的宗旨,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绝对不能盲从,Scale-Up系统在相应的应用场景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你想用SAP HANA,但非得要在Scale-Out平台上实现,显然就有些教条了。尤其是当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将更多的应用场景覆盖之后,你会发现有些关键业务,已经不仅仅是这个企业的关键业务,而是涉及民生的关键业务,万一系统不够强壮,出了问题也绝对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得失了。 比如地铁交通系统,现在已经是全面的基于IT平台的管理,如果关键应用平台崩溃,将造成地铁停运,必然造成车站内人群的滞留,进而可能引发拥挤踩踏,这显然已经不是交通管理部门所能承担的常规成本。所以对于这类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的统称),在其总体拥有成本(TCO)核算时,除了CAPEX(系统投资成本)和OPEX(系统运营成本),还要加上民生成本,而也应该是一种关键业务成本核算的新常态了。
基于英特尔x86处理器与SDI(软件定义基础设施)所构建的关键业务平台新常态
对于互联时代的企业关键业务平台,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场景,所有的基础设施设备都是根据相应的SLA(服务质量等级)来采购/配置,对于三个层级(Web/App/Data)均予以足够的软硬件重视,先不用纠结于具体的形态是Scale-Out还是Scale-Up,根本的目标是以一种合理的,适用于你自身IT水平的架构来承载你的应用。而在基础设施之上,则应是全面的软件定义,这绝对是大势所趋,它将让硬件的资源与管理的效率发挥到极致,再其上通过全局的协同管理平台,针对上层关键业务需求,从三个层级来调配相应的资源,这种调配也是基于SLA的要求与管理策略来自动进行的。而正是由于英特尔处理器的广泛采用,让x86平台得以最大限度发挥软件定义基础设施(SDI)的能量,全面支撑起关键业务平台新常态的建立。
总而言之,结合互联时代不断丰富的新应用场景,与英特尔相应的产品布局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如软件定义),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企业关键业务平台的演进与变革,这其中的变与不变,乃至其背后的逻辑,作为最终的使用者,难道不应该进一步认真思考吗?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一个身处互联时代的企业来说,传统的关键业务思维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因为与外界的互动已经有了质的不同,它已经是关键业务的重要组成。企业应用的形态正在随着互联网的形态而改变,那么对于关键业务平台的整体构建,也应该参考互联网模式——去除所谓的中心化,这个中心化即只关注于传统的关键应用节点,而忽略的整体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对于新时代的关键业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的IT已经不再主要为自己的员工、合作伙伴服务,而是最终的用户或设备服务,与他们的“关键业务”(比如购物就是消费者的一个关键业务)对接并确保他们的体验,也将是决定你的关键业务成败与否的关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