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又称燕菜、燕根、燕室、燕盏、金丝等,它既是名贵的烹饪原料,又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补品。
燕窝 ,顾名思义,即是燕子的窝。不过它不是普通燕子的窝,而是一种特殊的燕子......金丝燕的窝。
金丝燕属鸟纲,雨燕科。是候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从西伯利亚等地飞到热带沿海的天然山洞里繁衍后代。金丝燕比我们通常所见的燕子要小些,背部羽毛呈灰褐色,带有金色光泽,翅膀尖而长,四个脚趾都朝前生长。此燕喉部有很发达的粘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可在空气中凝成固体,是它们筑巢的主要材料。金丝燕每年三四月份产卵。产卵前,它们每天飞翔于海面和高空,有时可高达数千米,穿云破雾,吸吮雨露,摄食昆虫、海藻、银鱼等物。经消化后钻进险峻、阴凉、海拔较高的峭壁裂缝、洞穴深处,吐唾筑巢。大约要20多天才能筑成。 燕巢呈半月形,形状好像人的耳朵,直径6一7厘米,基底厚,廓壁薄,重约10一15克。燕巢外围整齐,内部粗糙,有如丝瓜网络。整个燕窝洁白晶莹,富有弹性,附着于岩石峭壁的地方。历来有“稀世名药”、“东方珍品”之美称。 金丝燕第一次筑的巢完全是靠它们喉部分泌出来的大量粘液逐渐凝结而成的,质地纯洁,一毛不附,这种燕窝的质量最佳,是燕窝中的上品。在封建皇朝时代,常常被选出来作为进献的贡品,因此取名“官燕”。 采燕窝的人抓住时机把燕窝采走后,金丝燕不得不第二次做巢,因临产卵期较近,金丝燕体态丰满,喉部胶状物较多,所筑之巢比较肥大,但因时间紧迫它们衔来羽毛、小草......与喉部胶状物混同一起再次筑巢,筑得比较粗糙,含有杂质较多,营养成分也差了。此时采收的燕窝称为“毛燕”。 产卵迫在眉睫,金丝燕不得不第三次筑巢。这时,其喉部强行吐出血状粘液,有的竟是色泽鲜红,所筑之巢可谓呕心沥血凝结而成。这时采燕之人就不应再采了,以便金丝燕生儿育女,等母燕带着乳燕飞离巢穴后再采,这叫采“老窝”,亦称采“血燕”。 另有一种燕窝被所附红色岩石壁渗出的红色液体渗润,通体均成暗红色,也叫“血燕”或“红燕”,含有若干矿物质,营养好,产量很少,被视为燕窝中的珍品。 攀岩壁采燕窝是十分艰苦而又危险的劳作。采集者背负一囊,攀登于悬崖陡壁之间,犹如猴子一般地踏着空穴,扒着缝隙,四处搜寻着采集物。他们身轻如燕,胆大如鹰,有时手足呈“大”字形,附着于岩壁之上;有时则借助绳索如荡秋千于峡谷之中。一举一动,扣人心弦,万一失着,坠入深壑,就要粉身碎骨了。所以燕窝之名贵,除去因其自身确实有滋补功效之外,也有采集时人命攸关的因素在内的吧。 燕窝这种稀有之物,价格昂贵,主要产在爪哇、苏门答腊、泰国、越南、日本等地。我国四川、福建和等省也有出产。
传说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是明朝航海家郑和。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荒在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各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于是船队回国时带一些献给明成祖。其实在此之前,元代贾铭(公元1279年——1368年)的《饮食须知》一书中,说法有“燕窝,味甘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的记载。清康熙年的《调鼎集》记载的数十种“上席菜单”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窝。 燕窝有采自天然的洞燕、人工饲养筑于室内的屠燕和加工燕三大类。此外还有用海藻制成的人造燕窝和用淀粉等制成的假燕窝。这种假冒品几乎可以乱真,所以鉴别燕窝首先要分出真假,再分品类,定档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