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他撰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同时这本书使得他获得了成为一名教师的资格。
▽
他就是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丢勒作品
在当时照相机技术已经逐渐发达起来,沃尔夫林创造性的用“神灯”(早期的投影仪)将众多学生无法亲眼看到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通过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讲解。
并且通过这种模式,沃尔夫林甚至可以讲不同的艺术作品对比起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的艺术史教学中仍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
然而沃尔夫林正是在这种比较之中猜想是否可以将这些被动的体验艺术转化成科学系统的艺术解读方法。
丢勒作品
这对类别与里格尔的视觉性与触觉性相关,但是沃尔夫林更丰富了这对概念的内容,企图以此来划分整个体系。
同时以此延伸出来了五对概念:线绘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与开放的形、多样性与统一性、绝对的清晰与相对的模糊。
拉斐尔作品
线绘是指以明确的线条和形体来表现画面对象,这要求画面中的形象特点无比的肯定,无论是轮廓、背景还是布局等等,在文艺复兴中最为代表性的便是拉斐尔,以及巴洛克时期的丢勒等。
这类画家的作品显然无论作品的表达多么细腻,但仍然可以发现画家为了表现形体而呈现出来连续的线条。
拉斐尔作品
而图绘则是相对来说模糊的,不具体的,带有笔触感的艺术作品。最为代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多·达·芬奇以及巴洛克时期的伦勃朗。
且以最著名的《蒙娜丽莎》为例,纱巾朦胧虚幻,女人细腻的皮肤妖娆娇美,甚至很难找出有多少作画的笔触痕迹。
达芬奇《蒙娜丽莎》
西方绘画始于文艺复兴,也正是以莱奥纳多和拉斐尔为源头成为了绘画类别的两大源头,形成艺术纷繁复杂的各类各项。
且以其他的四对概念来说这些同样适用于这两个人。
拉斐尔的《维纳斯的诞生》
如拉斐尔的《维纳斯的诞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从属于同一个空间,仍是一幅处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且形体相当严谨,人物的外轮廓与背景的区分十分明显,这也应了第三对概念中的封闭的形。
荷尔拜因也是尝试用线条来勾勒形体。而纵深性相对来说使得画面开始进一步向三维空间的发展,使画面更加逼真。
如霍贝玛的《乡间小路》道路延展纵深的场景便以透视法来追求写实。
霍贝玛的《乡间小路》
从多样性来说,《维纳斯的诞生》无论在画面截取哪一块内容亦可形成另一幅画面。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安排也是分组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但是像是伦勃朗《布商行会的理事们》中画面显然是以里面正在讲解的一位理事为中心来组织画面。而在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更多的是体现在绘画技法中。
线绘为代表的画家们的轮廓形状是要求绝对清晰,而像伦勃朗等人的画更注重画面的效果虽然不是特别强调外轮廓的完整,但是在形体准确方面仍然毫不含糊。
《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1662
无论是线绘还是图绘,或许会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但是却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劣之分,甚至延续到现代的行色各异的艺术作品,也许沃尔夫林的这套理论将不再适用,但就当前来说,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理论在艺术史的研究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拉斐尔作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