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北岛将心目中最适合孩子诵读的诗歌结集成册,于是有了这本《给孩子的诗》。书中共有101首不同风格的诗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叶芝《当你老了》等名篇皆有收录。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北岛,因为自己脑海中残存的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记忆。后来又购入苹果手机中《给孩子的诗》APP,领读,跟读,录音,回放,笑并分享,其乐融融。因为喜爱,所以愉悦!绘本也好,诗歌也好,我并不把它们看作是给孩子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的工具。 我认为它们是一座座桥梁。通过它们,我们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建立与这个世界之间的亲密联系。
去年寒假,每天晚上讲完故事后我会带着五岁的女儿朗读一首书中的小诗,然后再听录音回放。女儿对此很感兴趣。每次我们听到自己奇怪的口音或腔调时便一起哈哈大笑。朗读并欣赏完录音之后,我们就面对面躺着睡觉。这时女儿还很兴奋,她重复着刚刚读过的诗中某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句子,故意用或抑扬顿挫或歪歪扭扭的调子念出来,逗我发笑,每每都是她自己先笑得乐不可支,当然我的嘴角也一直是上扬的。那是非常愉快的睡前时光。
有天晚上,忘了是因为什么,女儿一直不停地哭哭啼啼。我的耳朵里充斥着她倔强的哭声,心里很是烦躁,也就忘了读诗这个睡前节目,一上床就睡下了。结果刚一躺下,女儿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妈妈,我们还没读诗呢!”我一听,气恼而坚硬的心顿时柔软了许多,后悔自己之前不该那么严厉地训斥她:“不准哭了,听到没有!”谁都有可能有点莫名奇妙的小情绪,放纵地哭一哭,散发掉了也就好了。作为妈妈,我应该好好地安慰她、抱抱她才对啊!
于是,我们坐起来,披上衣服,一起读诗。我读一句,她读一句。刚开始的时候,女儿的抽泣声并没有完全停止,她鼻音浓浓的,抽抽搭搭地跟着我读。那天我们正好读到余光中的《乡愁》,她委屈而忧伤的哭音和诗的意境竟是那么的契合,我听了又是好笑又是心疼。
当我读到“我在这头,母亲……”,还没读完,她立刻接上“在那头”。
当我读到“我在外头,母亲……”,她又紧接着说“在里头”。
我赞许道“啊!你都知道啦?这么厉害!”
她就昂着头,眼睛里还泪汪汪的呢,脸上却是满满的骄傲,对我说“我就知道啊!”一副“我很棒吧,快来夸我呀”的神情。
我们相视一笑,然后接着读。
等到一首《乡愁》读完后,女儿的哭泣声已经完全停止了,我的怒气也烟消云散了。我们都忘记了不久之前的不愉快,重新做回了好朋友,又像往常一样她搂着我我搂着她,头靠头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睡觉了。
我常常觉得只有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能真正领会到什么是无所求的爱。没做妈妈之前,我从不曾近距离接触过任何一个婴儿。在我眼里,所有的小婴儿似乎长得一个样,都有一张红红皱皱的小脸,都是那样柔若无骨的一团,若是抱在怀里简直叫人手足无措,而且他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在我身上拉屎、撒尿,那得多臭多脏啊,想想都觉得崩溃。
等到自己生了孩子之后,却好像突然就变成了三头六臂,具备了很多本领,也增长了很多忍耐力。我能够在十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自己的女儿;一旦忙乱起来,被女儿尿湿的衣服一直等到快风干了才想起来要换洗;女儿碗里一片狼藉的剩饭剩菜也能毫不犹豫地端起来就吃。
也许正是十月怀胎的血肉联系让我们将孩子完全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永远认得自己,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脏、乱、差,不是吗?那么我们对孩子的爱还能算是无私的吗?答案一直以来都是肯定的,但是从上述角度去思考又似乎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爱着我们的孩子,其实又何尝不是在爱着我们自己的某一部分,或者说另一个自己?
不管是自私还是无私,对孩子来讲, 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当她还是小小软软的一团时,给她最温暖的妈妈的怀抱。
当她牙牙学语时,一字一字、不厌其烦地教她最规范的母语。
当她蹒跚学步时,蹲在她前面不远处,张开双手,温柔地说:“宝贝,走到妈妈这里来。”
当她想听故事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讲给她听、表演给她看。
当她想读诗时,努力用自己最最标准的发音带着她一起声情并茂地读。
当她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时,耐心解答她所提出的每一个幼稚无比的问题。
父母贴心的陪伴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无比的安心、自信和快乐,这让她确信她在父母的心里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让她知道当她需要时,父母永远都在她身边。
女人一生中所有的温柔以待,除了给爱人,最多的便是给孩子了。然而为了生计,我们免不了要四处奔波,在外时多,在家时少,回到家早已疲惫不堪,很容易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对孩子心浮气躁。每当我皱起眉头时,那个冬日的夜晚女儿抽抽搭搭读诗的声音就会回响在我耳边,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一颗安静平和的心,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
仔细想想,孩子完全依赖我们的时光真的很短,不超过三年。三周岁后她就上幼儿园了,接着又上小学、上中学,有大半的时间她将会在学校这样的社会小团体中度过,只有晚上和节假日才能和我们共度。而且就是这样的时光也最多只有十几年,我们很快又要迎接孩子狂风暴雨般叛逆而执拗的青春期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将逐渐式微。青春期的孩子总想着怎样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环境,去构建自己广阔神秘的小天地。回想我自己的青春期,在同龄人中应该算是够安宁的了,却也曾经让母亲流过泪、伤过心。
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时,就什么也不要想,全心全意地陪伴着她吧。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真正属于个人的东西不过是自己的思想和时间罢了。付出时间的多少,是衡量爱的标尺。给深爱的人最好的礼物并不是用金钱买来的商品,而是自己的时间以及所花的心思,就是心思,归根结底也可以用时间来换算。
对我来说,《给孩子的诗》所呈现的优秀诗歌,不光给予了我们有关深刻思想和优美语言的文学熏陶,还记录了我和女儿之间一段段愉快而美好的亲子时光,和女儿一起读诗的过程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所有的共同度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