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觉大师传
宋代成觉,代州张氏之子。成觉出生后刚学说话,就能念诵《金刚经》。母亲感到他是佛家弟子的命相,就送他到五台山善住院拜和希大和尚为师,学习佛法。没多久,皇帝听说和希是有道高僧,就授予他僧统职务,并加封和希慈懿大师的称号,住在清凉寺。成觉也跟着在清凉寺侍奉他,咨询探求从不间断。到受具足戒后,听和希大师讲调御丈夫四事,说是要接近高僧大德,能听到正法,思考佛典仪理,按照佛所说的修行。成觉从此打开了机缘,发誓探求圣道。服勤三载之后,和希大师了解他的根器,于是让他外出参拜访问。嘱咐他一定要确实遵守戒律,探究深入般若智慧,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阐扬佛化,报答佛祖之恩。
龙父龙母
成觉完全按照师傅教诲去做,四处拜谒高僧大德。听说明教大师的名声后,就到明教大师那里住下来求教,朝夕用功,咨询探究心法要领,洞明了唯识宗旨。有一天。辞别明教大师要回五台山善住院,明教大师说:“我的道法传向北方了。”
文武财神
成觉回到五台山善住院后,就有弃绝红尘之志向,只想着深造修习,因此,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十方信士和各处民众,对他更加敬仰。成觉曾经说:“学法的人立志于道,用心有三个要领,一是大,二是专,三是远。大是佛祖得到的地方,我也应当能得道,不会被人天的小利益所牵扯;所谓专就是只考究一件事,不被外界的名相所吸引;所谓远,就是能以正道为盼望,死而后已。具备这三个心要,必能达到道的境界。”
牛王殿
成觉大师谦逊好学,毫不松懈,在善住院求法研道,度化众生,寿八十而终,成为我国明朝时代的一代宗师。
犬神殿
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初春的五台山,佛光普照,在殊胜祥和的气氛中,五台山僧侣深切追思当代高僧因修法师如天德行,祈祷老法师95岁高寿的西行。
五台山碧山寺设置了庄严肃穆的追悼法会,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德行高尚的法师,善信男女,纷纷前来为这位慈怀广济的法师送行。花圈与挽幛寄托着人们的哀思,经声佛号祈愿恩师今岁辞行,乘愿再来。
水母殿
因修法师,于一九一四年出生于河北省蔚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且笃信佛教,贫寒的家境与慈善的家风促使他7岁时走进入蔚县峻山的太山庙出家为僧,并正式皈依该庙住持发愿法师,取法号因修。
龙王九子
发愿师父道义颇深,并且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汉传佛教高僧,他对因修百般教诲,器重有加。一九二五年,发愿师父亲自将因修法师送往北京圆广寺,在慈慧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返回太山庙后,协助发愿师父管理寺庙事务。
因修法师自入佛门以后,自觉了断尘缘,十余年足不出寺,从未回家,潜心读经学佛,且修持如法,成为深得师父及师兄弟赞赏的佛门弟子。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后,寺庙山门关闭,僧侣还俗,因修在无奈之下,返归故里,一度务农劳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修法师只身来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再入佛门学佛法。
龙王九子
一九五三年七月,结夏安居时,因修法师到碧山寺,经历了动乱的寺庙,饱受战争的创伤,一片破败景象。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寺院的生活供给非常贫乏。碧山寺的僧人除了参禅诵经,僧侣们还要从事生产劳动,以供给必需的衣食用度。因修法师协助当时的寺管会,共同度过困难时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碧山寺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在此期间,他曾与我国现当代著名高僧,曾任碧山寺方丈大和尚的寿冶法师、本焕大和尚有过密切合作,共同复兴道场。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绿化荒山,认真搞好寺庙前后植树,先后植树造林面积达到200余亩,改善了环境,增强了景观效果。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五台山的寺庙文物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少僧人遭到迫害或者故去,因修法师被迫返乡务农。
戏台
一九八O年,政府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因修法师重回碧山寺,此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依然想着为佛教事业尽力并承担起重整破坏的碧山寺之重任。修复以后,又代理碧山寺方丈。
在因修法师的住持下,碧山寺因陋就简,维修破坏了的建筑,剑气殿宇僧寮,开展各项法务活动,使这座历史古刹重现生机。
因修法师少小出家,矢志学佛,虽经社会变革,但其志向弥坚,除坚持每天坐禅念诵之外,还十分关心碧山寺的发展。一九九五年,碧山寺修筑天王殿时,他将自己多年积蓄下的6000元全部捐献出来,作为修复天王殿之用。因修法师慈悲济世,发心精进,以身弘法,广度有情众生,尽心竭力地把碧山寺建成一座正信清静,正本清源的寺院,受到了当地民众及佛教界的拥护好爱戴。
因修法师虚怀若谷,谨慎为人,他老人家一生坚持不收徒,不传法,不著书立说。但在晚年,他被一位矢志不渝以身侍佛的弟子所感动,经过认真考察,终于收下了此身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年轻弟子释仁静。因修法师对释仁静疼爱有加,特别关注他对佛法仪理的修习,在随师学习的三年间,教授佛经经日不间断,培养仪规,以戒为师,使释仁静法师长进很快,在老人家健在的时候,他的弟子仁静就完成了朝拜名山古刹,依止大德高僧之愿,并修复了五台县城南关的慈云禅寺,后于二O一三年到台山脚下的善住寺,葺旧修残,深得上级部门及善信大众的拥戴。
因修法师虽已圆寂,但他的德行与日月同辉,他的佛教事业,将后继有人,得到永久的传承。(编辑 刘白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