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大师都是拍黑白摄影作品?
黑白摄影有什么独特之处让大师情有独钟?
看了这篇文章说不定你也会爱上
1. 去除颜色的干扰
黑白与彩色相片的最大分别,当然是颜色的存在。颜色是表达相片意思的重要资讯,但如果色彩太多太杂乱,反而会成为干扰观者视觉的杂讯。
摄影师何藩作品
2. 让你更注意光线的变化
没有颜色,让你更注视光与影的互相作用、光的方向、强弱、质地(软光和硬光)等等。其中,亚洲摄影师何藩便是擅于以黑白相片展现光影魅力的摄影大师。
摄影师何藩作品
3. 强调情感表达
黑白相片让眼神、细纹、面部动作等表情内容更加仔细分明地呈现。
摄影师Lee Jeffries 作品
4. 黑白相片的恒久价值
缺少了颜色资讯,让观者较难判断相片的时间性,也不会有种落伍的感觉,因为黑白相片仿佛本来就是属于过去,并不会因为时间而降低其价值。
摄影师王福春作品
5. 突显形状、线条、模式
黑白色调让环境题材的形状、线条和模式能更分明的呈现出来。
摄影师Guy Cohen的作品
6. 突显肤色、面容
黑白人像照不会被妆容所干扰,呈现出主体的原始面貌、皮肤质感等。
Photo by Samuel John Roberts
7. 让你注意构图
没有颜色对比的干扰,让相片意思能透过光影、主体互动等构图元素表达出来。
摄影师Francesco Medda的作品
当然,彩色相片亦有它的特点:某些影像资讯非用颜色不能表达,例如拍摄国旗等等。所以,黑白与彩色相片两者各有特色,亦互无衝突,如今数码摄影让你随时可以在黑白与彩色相片之间交互拍摄,我们何不擅用这些便利功能,共同探索拍摄这两种相片的乐趣。
下面欣赏下更多大师的黑白作品
Guy Cohen
正在以色列读摄影的学生 Guy Cohen 本身亦是网上杂志《Composition》的编辑,其摄影作品包括了不少漂亮的风景照片、以色列街头及人文照片外,黑白摄影亦是其相当出色的领域。去除色彩,照片内的光暗、质感、线条、纹理等等更为特出,精心的构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说是黑白摄影的出色范例。如果你也喜欢拍摄黑白照片,不妨参考他的作品啊。
Francesco Medda
Francesco Medda是来自地中海撒丁岛(意大利)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海岛的街头摄影师,Francesco喜欢拍摄黑白作品,觉得黑白画面充满着戏剧性,更好的描绘了人类的孤独,在光与暗之间的中转,寻找一个关于存在的答案
何藩先生
现年84岁的何藩先生,在摄影生涯中曾获得超过280个摄影奖项,因拍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而闻名,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街头摄影师之一。在1958至1965年间,他曾八度获美国摄影学会评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他的摄影风格使他赢得「东方布列松」的美誉。拍摄中,他常以极大的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等待人物形象与几何结构和线条精心构建的背景不期而遇。他还喜欢用背光效果或结合烟雾与光线来营造戏剧感和氛围。海上或街头生活、黄昏时被太阳拉出细长斜影的巷道和市场是他最爱的取景点。
Lee Jeffries
Lee Jeffries的摄影生涯始于运动摄影,但他续渐发现这并非他所钟爱的范畴。就如他在自己网站中的介绍,他「有次在伦敦的街头,碰上了一名年轻无家可归的女孩,然后这就永远改变了他的艺术风格了。」由那一刻开始,他拍摄的都再不是名人或者是运动名星,拍摄无家可归者成为了Jeffries的艺术作品主题。
他的相片充满了感性和良知,亦是一扇窗让人窥看他内心深处对无家可归所抱有的同情。
王福春
王福春是中国著名摄影师,他本来是铁道工人,后来对摄影产生兴趣,同时仍然对火车充满热情。他曾任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摄影师,在中国火车上往来多年,也拍摄车厢多年,他的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可说是中国火车文化纪实的经典作品。说起中国人与火车,可能你会想到水货奶粉、随处便溺、大声喧哗,而事实上,在这几十年来,火车与中国人,尤其是大多数中国工农阶层,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才不过二、三十年前左右,红磡火车站大包小包的「回乡」情景,依然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