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经数年筹备,全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河北临漳佛造像博物馆终于在上周面对公众开放,一了佛教艺术爱好者等待多年的心愿。展出的200余件佛造像均来自2012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这次发掘极为引人注目,是中国继山西南涅水、山东青州、甘肃泾川之后又一次窖藏佛像出土大发现,出土各类造像2895件(块),多方面展现了东魏、北齐时期佛教文化中心——邺城地区的佛教艺术菁华。
撰文:何利群
摄影:王晓东
邺城地图
绘图:卜洪权
临漳所在地古称“邺”,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如图所示,邺城遗址由南北毗连的两座古城组成:邺北城建于曹魏时期,中轴对称、单一宫城、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全新模式;邺南城建于东魏北齐时期,承袭曹魏邺城至北魏洛阳城的都城规划思想精髓,建设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格局的都城,对隋大兴城规划产生直接影响。东魏、北齐时期,邺城是全国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众多,僧尼数万。6世纪晚期,北齐灭亡,邺城付之一炬,再无重生。
北朝皇家佛寺塔基遗址
摄影:王晓东
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情景
背屏式七尊像,北吴庄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摄影:瞿炼
2002年,考古人员在邺城以南赵彭城村发掘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佛寺遗址——北朝皇家佛寺塔基, 震惊全国,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的发现再次引起轰动,其中大多为东魏北齐时期的背屏式白石造像,题材丰富,类型多样,为研究北魏晚期至隋唐,特别是东魏北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题材及样式演变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在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开放前,人们可以在河北博物院和邺城博物馆看到部分造像,以及邺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等文物。
“龙树背龛式”造像,邺城博物馆藏
摄影:王晓东
菩萨坐像,临漳佛造像博物馆藏
摄影:何利群
佛坐像, 临漳佛造像博物馆藏
摄影:何利群
结合历年出土造像的特征,可以将邺城地区北朝石造像大体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北魏中后期,石造像数量不多,均为青石质,尖楣形背屏。造像特征与同时期的云冈石窟造像一致,时代相当于5世纪末孝文帝迁洛前后。第二阶段为北魏后期至东魏前期,造像特征与6世纪初龙门石窟造像相近,反映了北魏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后,摹仿南朝造像而出现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样式。第三阶段为东魏后期至北齐前期,造像以白石为主。样式主体延续前一阶段风格,其时代相当于公元6世纪中叶,即东魏孝静帝武定初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第四阶段为北齐中后期,数量最多,大多为白石。其典型特征是背屏呈弧扇形,由两株相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锯齿状边缘,树干分叉处镂孔透雕,造型极为精致。造像样式与前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佛像面相圆润,瞑目下视,肉髻扁平,有些与发髻融为一体。身着轻薄贴体的袒右式袈裟,肌体凸现,衣纹雕饰简节,细部特征常以彩绘和贴金表现。这种以透雕双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衬托以龙塔璎珞装饰的“龙树背龛式”造像在天保末年以后广泛流行,是邺城地区北齐中后期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
菩萨头像,北吴庄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摄影:罗秣
彩绘覆莲座,邺城博物馆藏
摄影:王晓东
邺下佛学始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至北齐之世达到顶峰,史载邺城“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小乘之毗昙、成实,大乘之地论、华严、维摩、法华、净土、涅槃以及禅、律等佛学思想在此融汇,对隋唐以后的华严、法华、法相、净土、禅、律诸宗及三阶教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邺城地区北齐以来造像题材和组合的多样化,应该是这一时期佛学思想繁荣的体现。
摄影:何利群
摄影:何利群
临漳佛造像博物主体建筑占地8720平方米,共设六个展厅,分别是序厅、第一展厅(佛教东渐,分为汉晋十六国佛教与邺城、北魏佛教与邺城两个单元)、第二展厅(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教,分为东魏迁都和佛教中心东移、全盛的邺城佛教两个单元)、第三展厅(邺城佛教的衰与荣,分为建德法难与邺城佛教的衰落、邺下佛教流派影响深远两个单元),另设有特别展厅和考古发掘与研究体验中心,多角度展现了北吴庄佛教造像发现的背景、历史、艺术与研究成果。
Tips 邺城遗址出土文物藏地:
河北博物院 地址: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
邺城博物馆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显旺村北((周二到周日9:00~12:00 14:00~17:00)
临漳佛造像博物馆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县城金凤大街 (周二至周日9:00~17:30)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