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时候,在宜昌农村,柴火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柴火锅大都用砖砌成,方方正正,憨憨的,笨笨的,却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再贫穷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柴火锅,只要柴火锅升腾出热气来,日子里便有了生机,有了希望。
昨日,玩转君和小伙伴们一行来到了夷陵区雾渡河镇二师兄家里杀年猪,小伙伴们一起自己选猪、抓猪、抬猪,最后大快朵颐饱餐一顿年猪的盛宴。温暖的火笼、土灶的芳香,勾起了我们无限的乡愁。
儿时,每天清晨,我在睡梦中醒来时,奶奶在灶台下烧火,母亲在灶台上忙碌,房间里氤氲着炊烟的味道。奶奶往灶膛里塞了一把干透、新鲜的柴火,火苗便腾地冒了出来。母亲切菜、炒菜,叮叮当当。俩人隔着烟火大声地说笑,家长里短,春种秋收。灶台上热气腾腾,一天的希望也随着熊熊烈火燃烧起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奶奶和母亲像技术高超的魔术师,利用土灶这个简陋的道具,为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变出了数不清的美食。粗茶淡饭万年香。我们的欢声笑语常常穿透老屋的墙壁在空中四处飘散。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奶奶和母亲用勤劳和汗水,在炊烟中穿梭,在岁月中忙碌。早晨用炊烟托起一轮太阳,晚上用灶台烧开一弯明月。三尺灶台成了奶奶、母亲一生都离不开的舞台。她们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如今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家,只剩下年老体衰的母亲,站在灶台边,站在院子里,站在乡村缠缠绕绕的炊烟中,浑浊的目光一次次把儿女回家的道路望穿。
当家乡的柴火锅、灶边的人又一次在我的梦中出现的时候,我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弯腰掌勺,母亲填柴烧火。不知是激动,还是烟熏的原因,母亲的眼里有泪。当灶膛里的火苗燃烧时,当灶台上热气氤氲时,当老屋的屋顶上空又升腾起袅袅炊烟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忆中的炊烟总是跟烤红薯联系在一起,放几个红薯放到灶膛里,等飘出饭香的时候,红薯还在接受着火的熏烤,酝酿美味。虽然“屈嘛那黑”,可是那喜悦的心情是不可言喻的!
等红薯出灶的时候,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掰开就吃,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情怀,柴火灶保存下来的记忆,总是回味悠长。
一方灶台,烧柴火煮饭菜,传达这暖心至深的饮食原味。
把香喷喷的米饭盛好,特意留下一层锅巴,浇上一点猪油,洒点盐调味,味道好极了!很多年没有再吃过香脆的锅巴了.
小伙伴们,你还记得那味道吗?
怀念宜昌老家用柴火锅做的热乎乎的饭!那是妈妈的味道,如果她们还在宜昌乡下,请多回家看看吧!!!那是一份牵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