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姆·基弗
2016年12月16日,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全面回顾了基弗从196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创作,以150件绘画、装置和纸上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复杂而忧郁的迷思。这也是30年来巴黎首次举办安塞尔姆·基弗的回顾展。
安塞尔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1945年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70年代安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和Peter Dreher。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他通常会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无论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采取何种形式,如绘画、行为、摄影、综合材料、装置还是雕塑,它们都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本次展览不以时间为线索,而是通过创作主题将基弗艺术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巧妙串联起来。如《复活》(1973)、《玛格丽特》(1981)等重要作品被视为转折点列于展览的重要位置;此外,基弗还受委托创作了40个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所设计的玻璃柜,这也是基弗近来最为关注的创作话题。
本次展览重要展品:
《复原》(1974)
基弗与乔治·巴塞利兹,西格玛尔·波尔克以及约尔格·伊门多夫共同参与了1970年的德国绘画复兴,他们都是当时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深刻的民族审视和对神话元素的探讨,基弗很快便从这个新生群体中脱颖而出。在《复原》这件作品中,一个带着翅膀的淡蓝色身影盘旋在坟墓之上,其潜在的讯息则是:绘画使人拥有与过去打交道的能力。
《玛格丽特》(1981)
《玛格丽特》这件作品呼应了保罗·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曲》。该诗中提到了两名女性:玛格丽特和舒拉密——一个雅利安人和一个犹太人。玛格丽特的金发没有被画出来,而是由粘贴在画布上的稻草来展现,她的名字则写在稻草背后。
《奥西里斯和伊西斯》(1985-1987)
基弗于1945年即二战结束的那一年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他的作品以德国神话为中心,通过装置、素描和油画,探索着二战对于德国人的影响。几十年来,追索历史,探求毁灭与创造的关系是安塞尔姆·基弗坚持的创作命题。
《莉莉丝》(1987-1990)
基弗不仅用颜料来创作架上作品,碳、灰烬、毛发也是他钟爱的创作材料。在犹太教中,莉莉丝是人类祖先亚当的第一任妻子,上帝用与创造亚当时同样的泥土创造了她,她因不满亚当而离开了伊甸园。这是一个既叛逆又充满忧郁的形象。为了表达这一点,基弗在《莉莉丝》中运用了铅和罂粟花作为材料。
《给保罗·策兰》(2006)
这件名为《给保罗·策兰》的作品,描绘的是一片绝望的风景,由清漆、灰烬和烧过的书本以及其他原料构成的。正如策兰认为他最重要诗歌作品与奥斯维辛有关,基弗试图在不被历史碾碎的前提下去探索历史——发展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兼具建构和解构的特征。
《滑铁卢》
这件作品是基弗《滑铁卢》系列作品中的一幅。“滑铁卢”,顾名思义,与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战败有关。棕黄的土地显得温暖而又脆弱,那些熟悉他创作方法的人意识到,这幅画与德国历史和第三帝国时期盛行的“本土”(native soil)的概念有关。
《衔尾蛇》(2014)
艺术曾为炼金术士所用,而如今炼金术如今却经常被艺术家所运用。这件铅制的装置名叫《衔尾蛇》,尽管炼金术士的形象本身难以在作品中觅得,但作为炼金术士的象征,衔尾蛇在咬噬着自己的尾巴。基弗将信息加密在他的作品中,而观者则需要去破译基弗留下的密码。
基弗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40个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所设计的玻璃柜
为了蓬皮杜中心的回顾大展,基弗设置了40个展示柜来放置他的旧作,它们由此成为一组新的装置作品。这些展柜中包括有植物、岩石还有钢铁——那些象征着生命起源和终点的物质。
除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安塞尔姆·基弗:书的炼金术”也同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进行中,展示了基弗从1986年到2015年间所创作的100余本“书籍”。基弗亲自为这次展览设计了布置方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重现了他的工作室和书房,将观众带入了自己私密的内心世界。
据悉,“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将展至2016年4月18日;“安塞尔姆·基弗:书的炼金术”将展至2016年2月7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