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报告指出,负利率、哪怕是小范围的负利率,都会通过侵蚀净利息收入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
日本央行上月底仿效欧洲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放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此前的0.1%降至-0.1%。由于日本央行对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实行“三级体制”,负利率将只影响其中部分账户,如下图所示:
这一体制与瑞士、瑞典和丹麦央行采用的体制类似,目的是确保银行的稳定性。尽管如此,摩根大通表示,负利率仍然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哪怕适用负利率的存款准备金十分有限,银行也无法避免净利息收入被侵蚀的厄运,尤其是在深入负利率领域的情况下。因为银行似乎不能或者说不太愿意将负利率的成本转嫁给个人储户,从而使得自己抵消这些成本的选择十分有限。这些成本不只是那部分准备金上缴的利息(在分层机制下会比较有限),还包括了银行所持有的国债收益率降至负值而损失的收入,以及信用创造被弱化、货币市场活跃度下降而带来的潜在损失,如果他们重蹈丹麦和瑞士银行业覆辙的话。
实际上,深度的负利率已经对瑞士和丹麦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同隐形税收)。该两国在2015年深入负利率后,银行业2015年的净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重出现了下滑(图一)。
另一方面,负利率刺激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刺激经济)的作用却并不明显:
并没有证据显示,深入负利率有助于银行下调贷款利率。丹麦和瑞士都是在2015年深入负利率领域的。在丹麦,银行业对非金融企业新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015年上升了约20个基点,而2014年是下降50个基点。在瑞士,银行业对非金融企业新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015年和2014年均小幅上升5个基点;银行发放的房屋抵押贷款(固定)利率只在2015年1月出现了下降,此后便震荡上扬;浮动利率在2015年则较基准利率上浮了10个基点。
上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三大经理人之一的ScottMather从更广泛的层面对负利率政策提出了质疑:
负利率政策至少是过去几个月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之一。与当前央行教条式的认知相反,负利率政策可能恰是全球金融环境收紧的主要催化剂之一。尽管负利率政策无疑有助于压低政府债券收益率,孤立地来看这代表着金融环境的放宽,但它对整体金融市场环境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扩大信用利差和股权风险溢价,加大市场波动性;同时,银行系统内压力的强化减少了信贷的可获得性...
总而言之,负利率可能是央行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一个日益无效的工具,对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可能比通常认为的还要大。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这样的:回归一个更加常态的政策利率,反而能促使经济和通胀预期回到一个更加正常的状态。
即便现实并非如此,货币政策也应专注于通过降低信用利差和股权风险溢价来放宽金融环境(例如,直接的企业债和股票购买计划,或者提高通胀目标)。这可能是比风险和代价都未知的负利率更加有效的政策。迄今为止,负利率仍是得不偿失。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