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两组数据,颇值得关注。
其一是1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远超市场预期。央行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因此大增3.42万亿元。
创纪录的信贷增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在传递出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等积极信号外,也引发了各方对于数据增长可持续性的怀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去杠杆”的担忧。信贷的高增长,是否会延缓甚至阻碍今年“去杠杆”任务的完成?
其二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继续“双升”。2月15日,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17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信贷资产质量数据的公布,向市场传递出多层信息:一方面,各方关注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依然在持续攀升,未来风险防控不可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这一数据表明部分国际研究机构的“担忧”过分夸大,事实上,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总体风险可控,不会出现大规模信贷违约现象。不过,不良资产的持续攀升,对于如何“良性去杠杆”,同样是一大考验。
过去几年,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增加,高杠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必须面对的“阿喀琉斯之踵”。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问题是,加杠杆容易,“去杠杆”则十分艰难痛苦。且“去杠杆”一直是一个国际难题,不少国家都曾经历了漫长的去杠杆过程,真正成功者寥寥。因此,能否实现“好的去杠杆”,避免“坏的去杠杆”,关系重大。
开年信贷数据高增长,从总量上考验“去杠杆”,而不良资产的持续攀升,又将对“去杠杆”的节奏形成压力。如何看待信贷增长与“去杠杆”的关系,如何把握不良资产增加与“去杠杆”的逻辑,对于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防范,都将有不小的影响。
对于信贷高增长与“去杠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在“去杠杆”的几种途径中,各方特别强调要在增长与发展中“去杠杆”,即以经济增长化解高杠杆率被认为是更符合实际的途径。这是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具体体现。从这个角度看,今年1月信贷增量创出历史性新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意味着经济预期稳中向好,这有助于未来“去杠杆”进程的推进。也就是说,信贷高增长,并不必然与“去杠杆”形成矛盾。此其一。
其二,要看新增的信贷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即是否结构性“去杠杆”。相关数据显示,尽管1月新增信贷数据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但有分析称,其中很多信贷增量投向了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相关类投资项目,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政府“加杠杆”的效果。此前有业内专家建议,企业“去杠杆”的途径之一,就是“杠杆转移”,即政府“加杠杆”,企业“去杠杆”。同时,对于企业部门而言,也存在债务结构优化的问题。新增信贷投向基础建设、新兴产业以及“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并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信贷逐渐收缩,能够获得企业部门结构性“去杠杆”的效果。
除了辩证看待信贷增长与“去杠杆”的关系外,在未来更应该把握好不良资产持续攀升与“去杠杆”的问题,即如何拿捏“去杠杆”的尺度和节奏,以有效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增加的潜在风险。
从微观主体看,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挑战,让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或高负债的企业成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地。近两年,不少大型企业因负债率高企、无力偿还债务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压力。最近的案例是,A股上市公司江苏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由此,舜天船舶成为国内首家破产重整的上市造船企业,其涉及的账面负债总额巨大。目前,A股市场还有部分“僵尸企业”依靠银行“输血”、政府补贴存活。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去产能、去杠杆的一个突破口,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环节。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企业恶意逃废债、企业抱团违约问题,再加之执法打击力度不强等,极易造成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上升。
总的来看,当前“去杠杆”依然任重道远。要完成这一结构性改革任务,需要注意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尺度,掌握好分寸,辩证看待稳增长和“去杠杆”的逻辑,正确处理不良资产上升与“去杠杆”的关系,警惕“坏的去杠杆”,打好“去杠杆组合拳”。这就需要做好“加减乘除”,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以改革创新化解积弊,从而积极稳妥地做好“去杠杆”工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