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现貌
1940年夏季的一个傍晚,夕阳染红半边天,空气异常闷热。一队纳粹德国士兵闯进了位于法国巴黎第十五区小街道的巴斯德研究所②。这是一座具有19世纪建筑风格的三层楼房。德国士兵娃嬉笑着穿过地面一层的陈列室,对各种各样的培养试管、玻璃瓶、天平、偏振计、高压消毒锅、显微镜等丝毫不感兴趣。其实,他们并不清楚,研究所的主人巴斯德就是用这样简单的仪器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拯救了无数的人。当他们来到二层时,被两幅维妙维肖的油画吸引住了。原来,这两幅画上的主人分别是巴斯德的父亲和妻子。士兵们更不知道,这两个人给了巴斯德平生最大的支持。
见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士兵们便沿楼梯折回直奔地下室。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向巴斯德的墓。地面的瓷砖是马赛克铺成的,它以艺术形式总结了巴斯德一生的成就:上面有葡萄、小麦的图案,有疯狗、桑蚕的图案,也有他使用的仪器……墙上挂着研究所历届所长的肖像。虽然他们都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肖像下,只有简单的一行字:姓名和出生年月。
“你们不能打扰巴斯德教授的灵魂!”这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灵柩边走出来,对德国士兵们喊。
“你是什么人?”德国兵的头目正准备撬开墓碑,闻言停了下来。
“我是这里的守墓人。”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棺材中的巴斯德是你父亲?”
“不是。”
“他是你的亲人?”
“也不是。”
“他是你的老板?”
“更不是。”
“那你为什么守在这里?”
“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没他就没我。”老人说这话时,内心一直充满感动。这种感情,冷酷的纳粹士兵永远不会懂。
“我不管你是什么人,我命令你马上离开。你知道吧,我们德国人特别憎恨这个死去半个世纪的人。”
“我只知道巴斯德教授救过很多人。他是一个好人。”
“好人?我们总理对巴斯德那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非常讨厌。因为他发明的那些东西,使我国军队延缓了进入法国的时间。”
“那是因为你们是邪恶的。”老人毫不示弱。
德军头目显得不耐烦,于是下了最后通牒:“给你两条路,要么选择马上离开,要么选择马上死亡!”
老人想都没想,接口道:“我宁死也不离开这里。”
德军头目递给老人一把手枪,同时所有士兵的枪口都对准了老人。老人接过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这位老人名叫迈斯特尔,享年64岁。他与巴斯德教授的感情,根据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
法国1970年5法郎上的巴斯德像
话说巴斯德教授通过对鸡霍乱细菌的研究,掌握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后,便开始研究人类疾病的细菌,并先后制成了伤寒、白喉、鼠疫等多种疫苗,控制了多种传染病。包括我们现在每年打防疫针的免疫方法,也是他发明的。
巴斯德教授没有停步,于1885年发现了一种医治狂犬病的疫苗,并提出一种比病菌还小的生物病原体——病毒。③
这个成果在报上刊登后,一个妇女抱着9岁的儿子迈斯特尔找到巴斯德教授。
“教授,救救我儿子吧,他被疯狗咬了十几口,是不是活不了了?”母亲含泪说道。
“可是,我试验的只是狗,没治过人呀!”巴斯德教授有些为难。
“那就以儿子作试验吧,我没意见。”母亲咬牙说。
“好。你儿子将是第一个注射狂犬疫苗的人。”
1886年,路易·巴斯德在位于巴黎乌尔姆路上的一间实验室中为人们接种疫苗
巴斯德教授略微考虑后,便取出十四天前的疯狗脑髓,给迈斯特尔注射了进去。可喜的是,迈斯特尔睡得很香。次日,巴斯德教授为迈斯特尔再次注射了十三天前的疯狗脑髓;迈斯特尔照样睡得很好。如此,一连十四天过去了,迈斯特尔没有任何异常。
“迈斯特尔,你活过来了。”巴斯德教授兴奋地叫道。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虽然迈斯特尔的母亲有言在先,虽然巴斯德教授并不是一个医生,但他显然比医生更有济世之心。
迈斯特尔突然跪在地上,给巴斯德教授叩了一个头,然后满怀感激地回家了。八年后,迈斯特尔自愿到巴斯德研究所做了一个看门人。1895年,巴斯德教授逝世后,迈斯特尔决心守在恩人的墓前,并发誓终生不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攻占巴黎,便有了这位忠诚守墓人自杀的一幕。
注释:
① 路 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法国微生物学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否定自然发生说(自生说)及倡导疾病 细菌学说(胚种学说)和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为第一个创造狂犬病和炭疽的疫苗的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常被称为“细菌学之父”。
名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
② 巴斯德研究所:1887年,是一个公益型私人基金会。其职能是致力于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科学研究、培训和其它公共卫生行为。现在在世界各地拥有24个分所。
③引文资料一:《世界科学家大传》,韦苇主编,四川少儿出版社,1982年。
引文资料二:《世界五千年》,顾汉松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