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盐必
很少会有人让整个硅谷都像今天这样沉浸在悲伤之中。
比尔·坎贝尔去世了。你可能完全没听说过这位科技门外汉,他的影响力却遍布硅谷,让众多科技公司领袖连发推文以示挂念和哀悼。
“我失去了我的朋友,抑制不住地想念他。今天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我再也打不通他的电话了。”投资过Facebook、Instagram的硅谷当红投资人本·霍洛维茨,在纪念坎贝尔的文章中这么写道。
从未码过一行代码的他,除了在1984年主张苹果上超级碗广告挽救苹果,还是多家科技公司的救兵,更是乔布斯、施密特等等科技大佬们最信任的朋友。
如果说程序员需要鼓励师,那么在创业者成为业界领袖的路上,绝对少不了这样一个低调又牛逼的“教练”。
唯一拯救失败的创业公司
1987年,科技界红人杰瑞·卡普兰从莲花公司(LotusSoftware)辞职创办Go公司,将手写电脑(pen-computing)的概念吹得神乎其神,产品未上市便先红,整个科技界为之疯狂,整条产业链因此大热。
当时出现的pen-computing概念图
Go公司因此拥有了各界的资源、资金、媒体支持,妥妥一个“明星企业”。但竞争也格外激烈,和IBM打新闻战,与惠普竞标,同微软谈判合约……Go公司险象环生。
因为一则广告挽救苹果出名的坎贝尔,受邀加入Go公司,走马上任CEO。
此时,Go公司正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为了寻找投资人,坎贝尔出差去日本3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在出了事故摔断12根肋骨的2天后。
这种工作狂模式激励了大部分员工,他的行动让所有人相信,他们参与其中是为了实现比自己更重要的目标,大家都以“坎贝尔式”的热情工作。主动出击寻找合作方,不断曝光产品,只为奋斗5年的事业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可惜的是,手写电脑的概念来得太早,技术不成熟,产品做不出来,最终面临的就是失败。Go公司就像硅谷历史中一颗传奇的流星,转瞬即逝。
1994年,为了让大家保住工作,坎贝尔将公司卖给了AT&T。不过,更多人则保留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带着对坎贝尔的崇拜,成为纳斯达克、网景浏览器、LucasArts Entertainment的重要负责人。
这是“坎贝尔教练”的唯一一次失败。之后,他从这次失败中得到启发,转型成一个培训创始人的精神教练。他的“学生”乔布斯这么形容他:“他从农场里的一棵优质玉米杆,变成了一个种玉米的人。”
神一般存在的管理协同者
出身大学橄榄球队教练的坎贝尔,靠着非凡的洞察力,影响了苹果、Google、亚马逊、Facebook、Twitter等一大堆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2001年,埃里克·施密特空降Google担任 CEO,足足比Google创始人拉里和盖布林大了20岁的他,“代沟”问题非常严重,公司诸多决策上吵了好几架都没办法解决。
有人建议他们找坎贝尔聊聊。刚开始,施密特并不愿意和坎贝尔见面,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需要帮助”,甚至第一次见面时直截了当问坎贝尔,“你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坎贝尔很温和,反问施密特Google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然后他就成了每周唯一一个参加Google高管会和产品推荐会的“局外人”。
他为施密特和两位创始人制定了“游戏规则”,绑紧了不肯互相屈服的高管三人组,让他们在私底下解决了问题,对外时又能团结一致。
很多大公司的收购很容易引起被收购方独立与否的矛盾,YouTube被Google收购后也是如此。坎贝尔频繁辅导时任CEO查德·赫利,使YouTube在保持独立性又配合母公司上达成平衡。
甚至于,Google现在的用人政策,很大程度都是受到坎贝尔的影响——聪明不是最重要的,性格才最不可忽视。
他也爱给这些“学生们”上课,不是在正襟危坐的商学院里,而是在他一直资助的酒吧「Old Town」喝上几杯。“他用一杯百威淡啤阐述出的一长串道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库克说。
找过坎贝尔聊天的人都觉得,他是将他们放在第一位的。本·霍格维茨提到想念和坎贝尔打电话是有理由的,“我打电话给坎贝尔,不是因为他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因为他能够100%理解我的感受。我从来没有见过其他人可以像比尔那样。”
更多站上硅谷金字塔顶尖的科技领袖,都发表了自己对于坎贝尔的哀思:
现任苹果CEO库克说,“在很少人愿意相信苹果的时候,他选择了信任……”
现Alphabet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说,“比尔是影响深远的导师,对我,对Google,对所有的硅谷企业。”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你的智慧和温暖将被永远铭记……”
他能理解所有人,没有人不爱他。这是这个影响了一代科技领袖的高情商管理大神手中,最神奇的“魔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