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违约风暴近年来席卷债市腹地,不过这对部分机构而言,却是坏年代的好生意。因为当发债主体无法足额兑付而导致债券实质性违约后,企业极有可能进入破产重整并引入新的投资人,这个过程对于专门收购违约债券的“秃鹫基金”来说,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国内一家从事特殊资产行业的私募基金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在超日债违约重整案例中,几家扮演“拯救者”角色的机构在一年内赚取回报超过10倍。
目前在国内,因债券违约导致的重整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操刀类似案例的机构也就只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但不少民间私募机构和海外“秃鹫基金”正跃跃欲试。
“垃圾债”背后的力量
国内市场上,一起最为典型的债券违约重整案例就是*ST超日的“浴火重生”,以至于在业内探讨违约重整时,*ST超日的重整案都会被提及。
2014年3月7日,*ST超日在“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到期后无法全额支付,该债券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之后,债权人申请对*ST超日进行破产重整,超日太阳进入重整程序。
当时,由于*ST超日负债沉重,且严重缺乏偿债资金,生产经营也难以维系,所以需要通过引入外部投资人来协助筹集偿债资金,恢复生产完成重整。此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登台亮相。
“在长城资产的牵线搭桥下,江苏协鑫入场,由于超日具有上市公司的壳价值,江苏协鑫愿意支付买壳的对价,而至于和江苏协鑫一起的另外8家重整案投资人,也都是各有背景。”上述从事特殊资产行业的私募基金称。
*ST超日的“今生”协鑫集成于2015年8月12日重归资本市场,开盘首日参考价为1.22元,由于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开盘即报10.98元,涨幅达到800%,最终收于13.25元,当日总计涨幅为986.1%,一众参与者可谓狠狠地赚了一笔,而这距离*ST超日重整案结束仅仅一年时间。
统计显示,超日债违约事件至今,我国境内提示债券违约风险的发债主体已近40家,涉及债券超过50只,金额超过600亿元,债市违约似乎已成常态。而且,尽管违约风险常常有迹可循,比如信用评级连续下调、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或是流动性枯竭等,但发债主体后续是否发生实质性违约却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显然,外部支持对于债务违约主体来说至关重要,国家层面力主转型改革和打破刚性兑付,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国企兜底意愿下降,而地方政府维稳动力仍强,对地方国企隐性担保仍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