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悦
水下图片提供:“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队
历史图片提供:陈悦
摄像:崔政明
戳视频,听“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讲述水下故事。
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昨天已经公布,上榜名单中年代距今最近,性质最为特别的,无疑就是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冲向日舰的致远号。
插图:任超 张天羽 刘媛媛
静静沉睡在黄海海底120多年的“致远”,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恰如珍珠港水下的“亚利桑那”号战舰之于美国人一般。1885年,刚刚遭遇了中法战争失败打击的清王朝决心痛定思痛,“大治水师”,很快便在英国和德国分别订造了2艘新式巡洋舰,其中在英国纽卡斯尔埃尔斯威克造船厂建造的1艘,就是“致远”号。
致远舰结构详解。
插图:张天羽 刘媛媛 任超
致远舰英国原厂模型
1894年,甲午海战发生于鸭绿江口附近海域,相比起如虎狼之师般的日本联合舰队,从1891年后就被户部下令禁止从海外购买新式军械的北洋海军,其舰队显得老旧疲惫,火力完全不敌日军。海战从当天中午12时50分开始,仅仅约1个小时,北洋海军就陷入被日军围攻的被动境地,下午3时过后,已经浑身是伤的“致远”舰犹如一匹孤傲的独角兽从北洋海军阵型中突然冲出,为正受困于大火的旗舰“定远”解危,又向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冲锋而去,意在唤起全军士气,最终不幸于下午3时30分许在冲往日舰的征途上爆炸沉没。舰长邓世昌落水后,意不独生,先是拒绝了仆从刘相忠和友舰“左一”号鱼雷艇的救援,最后抱住试图救主的爱犬一起沉入大海。
刚刚出厂的致远舰停泊在英国的朴茨茅斯。
军舰的事迹和舰长的事迹都空前壮烈,在清军兵败如山倒的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和“致远”成了中国方面难得的一个战场闪光点,也由此邓世昌和“致远”舰都成了中国海军军魂般的象征。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在甲午战争中即广为流传,但真正对现代中国人产生影响,则是上世纪50年代《甲午风云》电影的功劳,邓大人的英雄壮举由银幕传播到了中国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考古工作者在水下清理致远遗物
水底的152毫米口径炮弹头
8英寸主炮管残片
57毫米口径炮弹
几乎全社会都知道,在辽东海岸大海下,有着中国海军的不朽海魂,而这片海究竟在哪里?中国人对“致远”的寻找,起于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的1994年,然而几次探捞尝试都一无所获,而研究界查阅史料的结果也不乐观,根据片断、不完整的日本档案记述,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曾有过数次对“致远”进行打捞拆解的活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对于寻找“致远”这个话题,鲜有人再提起,大致的结论,都是怀疑这艘意义重大的沉舰已经不复存在,直到2013年。
水下发现的加特林机枪
日本横须贺三笠舰公园陈列的加特林机枪,与此次考古打捞的机枪完全一样。
摄影:陈悦
除锈后的加特林机枪铭牌
2013年秋季,辽宁丹东港集团的一艘工程船在丹东港区进行勘测和扫海作业时,从海底挖出的淤泥里意外发现有一些带有铆钉的铁板、横梁等金属物品以及大量的煤块。由于该处是甲午大东沟海战的古战场区域,丹东港立即停止作业,将这一发现上报文物保护部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事后化验,鉴定出水铁板的材质属于炒钢,和北洋海军军舰所属时代的冶金工艺相符,加之这些金属件上都有铆钉,铆接工艺也是北洋海军时代军舰的特征之一,由此怀疑水下存在有北洋海军的沉没军舰。
方形舷窗
锅炉阀门
锅炉的水下三维摄影拼接
因这次突然到来的海底发现,“致远”舰和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的话题被再度激活,有关这段历史得以重新检视。关于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沉没军舰的坐标位置,存世的历史记录均出自于日本海军的事后勘定。但是日方的记载则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份是日本防卫省战史研究所收藏的1895年左右日本海军记录的黄海海战中国沉舰坐标,另一份则是1905年公开出版的日本海军军令部编《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的中国沉舰坐标。此次发现疑似沉舰舰材的位置,在这两份日本档案中都有一个沉舰坐标与之接近,但让人困扰的是,两份日本档案对这一坐标点沉没的是哪艘中国军舰则有不同的记录,一说是巡洋舰“超勇”舰,而另外一说就是“致远”。
带“致远”文字的白瓷餐盘
带“致远”文字的白瓷小托盘
带着对大东沟沉舰的未解悬疑,甲午战争爆发120年到来。2014年初春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文物工作人员开始对沉船进行调查,经过前期的水下测扫,加之对部分出水金属件的金相分析,确认疑似沉舰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为A级文物遗址,于是拟定报告申请开展水下文物遗址重点调查,按照考古专业的习惯,将尚无法完全确认其身份的坐标点沉舰命名为“辽宁丹东一号沉船”。
揭露的一段艉部船壳
木质钢芯滑轮
鱼雷引信发现时的情形
因大东沟一带沿海水下能见度较差,经过对历史水文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只在初秋的9月会出现水下能见度高,且海况较好的整段时间,本着对外低调保密的文物调查原则,在国内到处充满甲午战争纪念热潮的时候,一项由丹东港集团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的针对大东沟北洋海军沉没军舰的近距离调查低调地在辽宁丹东港港区海域开始。
致远舰上的衣帽钩
餐具银勺
2014年9月6日,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到达距离丹东港港区驳岸十余海里外的工作海域开始作业,现场除充当住宿、会议、文物保护等功用的“中国考古01”号科考船外,还有丹东港集团派出配合工作的多艘船只,在平时主要是渔船出没的这片海域上,形成了一支小“舰队”。
战火焚烧痕迹
最初的作业内容包括清理沉船点上的残破渔网、铁链等现代垃圾,而后进行抽沙以露出更多的沉船残骸,确定沉船残骸的范围等。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沉船存在有诸如曾被火焚烧过、曾发生过锅炉大爆炸等迹象。在提取沉船上的物品时,一扇脱落的方形舷窗被引起了注意,因为根据历史照片可以判断,在该海域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中,仅有“致远”舰安装有这种舷窗。此后,围绕“丹东一号”的身份判断中,开始出现该船可能就是“致远”舰的意见。
三层穹甲钢板
铆接的舷侧钢板
随后在“丹东一号”沉船点上又陆续发现了诸如舷侧吊艇杆杆座等构件,也均为“致远”舰所独有,进一步加强了该沉船可能是“致远”的怀疑。极为巧合的是,在当年的9月17日,即“致远”舰战沉12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水下考古作业中发现了一门10管加特林机关炮,其型号同样是“致远”舰所独有。在后来对炮体进行清理过程中,这门加特林机关炮的铭牌上显现了制造厂家、制造年份、编号等重要信息,都与“致远”舰历史上的构造情况相符合。由这些出水文物已经构成强有力的证据链,基本证明了“丹东一号”极可能就是“致远”舰。
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现场
1894年英国人所绘沉没的致远舰
2014年的水下调查工作在当年10月初结束,由于发现了诸如加特林机关炮、弹药等武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宣布认定“丹东一号”为甲午沉舰。尽管对于海军历史研究者而言,证据链已经足够支持认定该沉船就是“致远”舰,考古工作者本着严谨的态度,仍然必须找到能够证明该沉船身份的舰名牌等直接的文字性证据,才能作出最终的判断和认定。
日本浮世绘所画的致远舰(图中左船)沉没
和2014年的水下考古工作相似, “丹东一号”2015年的水下考古工作同样在夏季展开。从8月的中旬至9月初,沉船残骸周围又陆续发现了鱼雷引药管、152毫米口径炮弹等物品,而在沉没于大东沟的北洋海军军舰中,也只有“致远”舰上才装备有这些的物品。由此使得“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的判断已经呼之欲出,只是需要找到一个明确带有“致远”二字的直接证物。
1894年英国人所绘调查致远舰残骸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重要的发现又是在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纪念日出现。当天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沉船位附近发现到一块极小的白色碎瓷片,随即引起了重视。9月18日的上午,潜水员再度下水调查,在仔细观察中发现,当偏光时,这块瓷片表明有隐约的文字或符号的痕迹,随即这块瓷片便被提取出水。经与已知的北洋海军军舰用瓷器的图案进行对比,发现这块瓷片上的纹记正是北洋海军舰徽的局部图案,且其中已经能够看到“致远”英文拼写的局部。
邓世昌肖像
邓世昌全身像
当天下午,在发现这块小瓷片的位置附近,潜水员经过悉心寻找,更多的碎瓷片被发现、提取,最终得以基本拼合还原出了一个餐盘,餐盘中央的舰徽图案也得以完整呈现,上面出现了篆书的“致远”二字,以及英文的“中华帝国海军·致远”等文字信息,被证明就是“致远”舰的舰徽,“丹东一号”的身份至此得到最终的判断,即就是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
致远舰军官合影,图中交臂者为邓世昌。
日本人所绘甲午海战地图
在首个带有“致远”文字信息的文物出水后,带有“致远”舰徽的餐勺,更多带有“致远”舰徽的瓷盘被陆续发现,使得“丹东一号”就是“致远”的判断越发的确凿。在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沉没黄海逾一个世纪的中国英雄舰“致远”被确认发现,可谓是一桩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2015年中国考古工作中一件意义最特殊的发现。
这一发现对于历史研究本身而言,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对“致远”沉舰的进一步调查,可能就将解开“致远”沉没原因的百年谜题,也有助于研究、重构“致远”沉没前的历史细节,为一段国人熟知的历史增添更丰富的实证细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