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合格的外科医生,首先要对人体的结构了然于胸。
来源:Grant 解剖学操作指南(第十五版)图书
作者:Patrick W.Tank
主译:欧阳钧
腹部为躯干的一部分,位于胸部和盆部之间。腹腔借膈肌与胸腔分隔,并与盆腔相连。腹腔脏器并非左右对称,因此需要留意,用“右”和“左”来命名时是指标本解剖位置下的右侧和左侧。
表面解剖
尸体组织经固定后结构致密与骨性标志较难区分。将尸体置于仰卧位,并尝试触及以下结构(图1)
图1 腹部表面解剖
腹部的解剖术语有助于临床描述。四分法和九分法是常用的分区方式。四分法经脐平面和正中矢状面划分腹部(图2)。四分法适用于一般描述,在本解剖指南中用于描述器官的位置。九分法的划分是基于左、右锁骨中线,肋下平面和髂结节间平面(图3)。临床上可利用九分法进行更具体的描述。
图2 腹部的四个分区
图3 腹部的九个分区
腹前外侧壁浅筋膜
解剖概述
腹腔脏器受腹前外侧壁保护。构成腹前外侧壁的各层结构见图4。该部位浅筋膜较特殊,其浅层为脂肪层,称Camper筋膜,深层的膜性层称Scarpa筋膜。膜性层附着于大腿的阔筋膜,并与会阴部筋膜相延续。
图4 腹前壁的层次
解剖指导
皮肤切口
1.参见图5。
2.自剑胸结合(C)沿正中线做切口,环绕脐至耻骨联合(E)。
3.自剑突(C)沿肋缘做切口至腋中线(V)。若胸部已解剖,此切口已完成。
4.自耻骨嵴下3 cm(E)起,沿腹股沟韧带下3 cm横切至髂前上棘下3 cm,向后沿髂嵴下3 cm切至腋中线(F)。
5.自V至F点沿腋中线做垂直皮肤切口。
6.自脐至腋中线做一横行皮肤切口。
7.由中间向外侧剥离皮肤,沿腋中线切除皮肤,放入组织盒。
浅筋膜
1.于中线旁开7.5cm处用探针撕裂浅筋膜(图6)。腹壁浅动、静脉位于此区域内,不必费力寻找。
2.向下解剖浅筋膜至腹外斜肌腱膜。于切口内侧面,用手指将浅筋膜与腹外斜肌腱膜分离(图6,箭头1)。观察深面含脂肪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Scarpa筋膜),并与Camper筋膜对比。
图5 皮肤切口
图6 移除腹部浅筋膜
3.寻找在中线旁开2~3 cm处进入浅筋膜的前皮支神经。修洁一根皮神经。这些皮神经为肋间神经(T7~T11)、肋下神经(T12)、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L1)的前皮支。查阅有关皮神经节段性分布图,并注意以下几点。
·T6分布于剑突处皮肤。
·T10分布于脐部的皮肤。
·T12分布于耻骨联合以上的皮肤。
·L1分布于耻骨联合部位皮肤。
4.沿切口外侧,用手指分离浅筋膜与腹外斜肌(图6, 箭头2)。于腋中线附近, 寻找进入浅筋膜的外侧皮神经。外侧皮神经是肋间神经或肋下神经的分支。可修洁一根外侧皮神经的分支。
5. 向下剔除浅筋膜,暴露腹外斜肌下缘(距大腿近端约2.5cm)。
6. 自中线、腋中线、大腿近端剥离浅筋膜,置于组织盒内。
临床意义
腹壁浅静脉
腹壁浅静脉与胸外侧静脉在浅筋膜内吻合,构成股静脉和腋静脉之间重要的侧支通路。下腔静脉或肝门静脉梗阻的患者,可能出现腹壁浅静脉曲张,脐周可见海蛇头。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选购《Grant 解剖学操作指南(第十五版)》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许多数字化虚拟解剖的课件和应用应运而生,然而尸体解剖操作依然是培养合格外科医师的重要途径。本书在历次的修订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方便学生在实验室使用不断地改进,旨在提供操作指导和足够的解剖学细节来帮助学生观察和认识解剖所显露的重要关系。详尽的解剖方法不仅可以指导解剖学者、病理学者、法医学者和广大医学生学习,更可以供临床外科手术相关科室的医师学习自己相关专业的解剖知识,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医学参考书籍。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