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把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作比较,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古代的科举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一定程度上更接近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高考只是选拔学生入读大学。科举分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等级,非要将两者作比较的话,其中的乡试可以和高考做比较。记得以前高考前都要提前熟悉考场,过两天又要高考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南京江南贡院看看,古代“高考”乡试的考场是什么模样。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的宋朝,当时的南京还叫建康,所以当时的江南贡院叫做“建康贡院”,作为建康府、县学的考试场所。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里仍留做乡试考场,并改称为“江南贡院”。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到清朝同治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生号舍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朝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秦淮河畔正是因为贡院和夫子庙的存在才繁华起来。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明远楼名称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登上明远楼,整个贡院一目了然,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指挥全考场,发号施令的地方。如今的明远楼是贡院的正大门,大门两侧“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点明了贡院的作用。
号舍是考生考试的地方,听起来和监狱有点像是不是?事实上也的确和坐牢差不多,乡试三场一共九天七夜,都要待在这1平米多的空间里,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所以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考验文采,绝对还是一个体力活。而且由于秋闱时南京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甚至可能被藏在号舍屋檐的毒蛇咬死。突然觉得我们高考的考试环境还不错有没有...
飞虹桥是科举时考试和阅卷的分界点,是古代科举防止营私作弊的见证和特别建筑,飞虹桥在科举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它是江南贡院内、外帘的分界点。为防止外帘的监考官员与内帘的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员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即使是熟人隔桥打个招呼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当时还有一句俗语“卷子过了飞虹桥,举人一半拿到手”,意思是说如果某人的乡试经过外帘官员的誉录,对读、初选、分卷、弥封之后送过飞虹桥,交到了阅卷官员的手里,这时,他就已经有了百分之五十被录取为举人的希望。
贡院内外两层围墙的顶端还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考生进入考场要经过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进行全身搜查,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甚至连头发,鼻孔、耳朵也不放过,细致程度和去医院看耳鼻喉科有得一拼。违禁被抓的考生不仅会被革除一生的功名,一辈子都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老百姓靠近。随着科举制度的终结,贡院附近的空地被妥善利用,逐步形成了今天繁华的“贡院街”。
虽然科举存在许多弊端,但是不得不说,科举是项伟大的制度,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让平民百姓有机会通过读书考试进入朝廷参与国家的管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网罗了中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才,让社会得以稳定。如今的高考也是如此,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机会通过读书进入大学,依靠知识改变命运。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不过,事实上在目前可以想到的方式里,高考已经是最公平的了。其实,在如今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高考并不决定一切,你们的未来依然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无论考试失利还是得意,都希望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当然,祝所有准备高考的同学们一切顺利,可以走进自己理想的大学。
免费听全球讲解的链景旅行APP在毕业旅行等你们一起享受欢乐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