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4号线
—关键词—
历史文脉、城市文化
地域标志、文化特色
? 4号线听起来辈分很大,但其实2009年才全线开通,传说中,在北京地铁规划早期,3号线是由香山起点,经由北京大学、动物园、西直门、地安门、东四十条、亮马桥,直通首都机场的线路,而4号线则是从清河经由北太平庄、新街口、西单、菜市口,到永定门的线路。后来3号线与4号线的计划合并,各取部分线路,组成最终的4号线。
? 4号线也是继5号线之后又一条打通南北城的地铁线,这也让四号线成为了具有最多城市传说个故事的线路。
—出发吧,皮卡丘!—
北宫门 颐和园四大部洲
乾隆皇帝的世界观
颐和园是北京的热门旅游景点。万寿山、佛香阁、苏州街,都是游客的必到之地。但一直以来,颐和园有一些景点,却从未向游人开放。2012 年,园中一座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大型佛教建筑终于对世人开放,那就是“四大部洲”。
北京大学东门 博雅塔
燃灯古塔 重现燕园
燕园里的老物件可谓是随处可见,未名湖边的石舫、西门里的华表、主楼前的石麒麟都是清朝的遗老,可这看着古香古色的博雅塔却是地地道道的民国生人。原来,博雅塔的真实身份是一座水塔。当时,燕京大学遇到了吃水难的问题,学校里急需一座水塔向全校师生供水。修塔的经费,由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赠。这位外国老人的名字音译过来正是“博雅”二字,所以塔修成后就被命名为“博雅塔”了。
北京大学东门 蔚秀园
北大里的世外桃源
最早,这里是康熙第九子允禟的产业,称为彩霞园。园子又被转赐给定郡王载铨。载铨是道光朝的红人儿,曾经掌管宗人府,还做过御前大臣、工部尚书等要职。载铨死后,内务府将园子赐给了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奕譞,咸丰皇帝还御题园额“蔚秀园”。也就是说,现如今蔚秀园的名字是起于此时。
北京大学东门 苏大人园
世外桃源今何在
苏大人,就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内务府大臣、镶红旗汉军都统、工部尚书苏楞额。苏大人要说起来也是皇室远亲,爱新觉罗氏。当时的皇帝常在圆明园居住,为了上朝方便,苏大人便在海淀修起了这座花园。苏大人园虽然不像宗室花园那样华丽宏伟,却也显得玲珑精致。
中关村海淀黄庄 海淀博物馆
地上地下 天上人间
如今的海淀博物馆,栖身在海淀剧院楼体的一侧。从门面上看毫不起眼,但可是内藏玄机。别看只是小小的区县级博物馆,可论起展品的精彩程度,却不输给北京任何一家博物馆。
御马监里的兵马大元帅
海淀馆里明晃晃的金银器格外引人注目。就在展厅正中,单独用一个展柜盛放着一块古钟形状的金牌。牌子正面阳文楷书“御马监太监”,背面阳文楷书“忠字叁拾捌号”。“御马监”看似不起眼,其实来头不小。它是明代宦官十二监中设立最晚的机构,却后来居上,成为权力十分大的衙门。
揭秘《红楼梦》的神秘玉牌
在海淀博物馆的玉器展区,一块巴掌大的清代玉牌格外引人瞩目。它质地优异,玉感温润,用料堪称上乘。关键在于,玉牌正面竟然雕有“黛玉葬花”图案。图中黛玉发髻高耸,身着右衽交领宽袖长裳,肩扛锄头,左手执锄柄,右手提花篮,扭身侧望,面露哀思。翻过来看,玉牌背面则刻有双喜字图案。
国家图书馆 五塔寺
命运多舛的“老印度”
这座宝塔的来历,还要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受封为大国师,并且授予金印。封官还不够,永乐皇帝一高兴,又赐地让班迪达建寺居住。金刚宝座塔,也就是建于此时。而其中年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还要属五塔寺这座了。
如今的五塔寺,成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与别处不同,这里的藏品大多是“拣”回来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常年去收集那些散落在北京大街小巷,甚至旷野荒郊的石碑。这些别人眼中的破石头,在他们这里却成了宝贝。
动物园 万牲园旧址
中国第一次“动物总动员”
如今的北京动物园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农科院”附属的万牲园。和农科院一样,万牲园也有着百年历史,而它的第一位客人,不是小朋友,而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太太——慈禧太后。
新街口 徐悲鸿纪念馆
烈马奔腾 书生意气
从梅兰芳纪念馆出门转个弯,新街口北大街路西便是另一位文化巨人——徐悲鸿的纪念馆,这座徐悲鸿纪念馆的身世也不俗,是北京著名的契园——半个世纪前北京城的名菊园,园主人就是京城的艺菊名家刘文嘉。
新街口 棍贝子府
名字最多的王府
众所周知,北京的积水潭医院是远近驰名的外科医院,以擅长治疗骨科疾病、烧伤而闻名全国。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如今的积水潭医院里,还隐藏着一座显赫一时的清代王府。从医院大门进来后绕过主楼,便可看到一池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绿树掩映下还点缀着些许亭轩,这便是清代棍贝子府的旧址了。
查阅历史资料,隐藏在积水潭医院中的这座王府曾经拥有的名字多到吓人。诚亲王新府、固山贝子弘暻府、庄静固伦公主府、四公主府、土默特郡王府,加上大家最常叫的棍贝子府,一座府邸足足有六个名字。这在北京城的王府里,可谓空前绝后。现如今老百姓习惯称呼的棍贝子府,是由他的末代主人而命名的。
平安里 护国寺遗址
老年间的shopping mall
出家人讲究清静无为,因此佛寺名字大都也带着几分出世的味道。从这个角度上讲,“护国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寺名了。其实也不奇怪,这里很早就与政治结缘。旧传这里是元朝丞相脱脱的旧宅,在寺内千佛殿里还一直供奉着脱脱夫妇的泥塑。
全盛时期的护国寺规模宏大,足足有九进殿宇。但好景不长,光绪三十三年护国寺失火。大火扑灭后,偌大的一座护国寺几乎烧毁殆尽。
护国寺庙宇虽毁,但人气不减。这里的庙会每月逢七、逢八开放,仍然是旧时京城百姓常来消费的地方。如今护国寺小吃店遍布京城,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国产“快餐”。
平安里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华 由此落尽
沿着护国寺街往东走,快到东口时,路北有一座普通的两进四合院。这里在清代是庆亲王府的马厩,到了民国一度改为了禁烟局。门口邓小平亲自题写的匾额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
1951年,梅先生搬进这里,一直住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如今我们看到的梅兰芳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房间都已经辟为展室,供游人参观。如今我们看到的不少梅先生晚年的练功照片,都是拍于这个院落。如今人们来到这里,看着院中梅先生的雕像,耳畔仿佛还能听到他那缠绵婉转的唱腔。
西四 西四转角楼
大历史在此转身
如今出地铁西四站,您便会看到两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深灰色的屋顶、大红色的窗棂,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出入其间的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地标——西四转角楼。
热闹街市成杀人刑场
正因为西四牌楼地区在明代是个相当繁华的商业中心,所以也成了杀人刑场的不二
选择。明朝二百余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血洒于此。
慈禧生日的见证者
如今西四这两座转角楼,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那年阴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这就是庆寿的“点景”工程。
西四 国立北平图书馆
文化荟萃 古籍无双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数不胜数,但其中最短的一条,得说是北海南门外的文津街了。当年的北平图书馆,如今的国图古籍馆就坐落在文津街上。除去中西合璧的建筑,图书馆院内散落着的圆明园遗物更是值得一看。就连文津街的名字,都是沾了图书馆的光。身处北海之畔,这里一直都是皇家重地。
在元代,图书馆的位置是道观“兴圣宫”的所在地。
到明代等级提升,成为皇家御用道观“玉熙宫”。不说别人,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就经常来这里做醮供。因为皇帝几乎天天出入此地,所以不少娱乐活动也就都挪到这里举行。
到了清代,这里成为御马监的西马场。后来这座服务人民大众的北平图书馆,就在皇家的“御马圈”上开工建设。
西四 西什库教堂
皇家小金库 洋人新据点
什库教堂地理位置偏僻,若不是专程前往,很难被人发现。因此,总有些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可就是这么一座“蜗居”在西四小胡同里的教堂,却有着极为传奇的经历。西什库教堂的建造,与康熙皇帝的一次患病有关。据记载,康熙四十二年,皇帝患病,御医束手无策。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进奉西药,一剂即愈。康熙皇帝大喜,赐给了传教士西安门内蚕池口的一块地皮,让传教士们在此兴建一座教堂。工程历时四年才告成,由此可见其用心。
宣武门 宣武门教堂
老北京的西洋范儿
要说起北京城资历最老的天主教堂,那要数宣武门东大街上的南堂了。南堂之所以能如此风光,完全是托了汤若望的福。他曾为孝庄皇太后治好了病,皇太后尊他为义父。顺治皇帝与他更为亲近,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
顺治皇帝算是宣武门教堂的常客,总来与汤若望探讨学问,谈天说地。据记载,仅在顺治十三年到十四年间(1656—1657 年),皇帝就亲临宣武门教堂二十四次。传说,顺治皇帝连十九岁生日都是在宣武门教堂中度过的。
与北京其他教堂一样,宣武门教堂曾数次受损于地震、火灾,又历经数次重修扩建,因此能保存至今,都是数代神父苦心经营的结果。重现燕园
菜市口 绍兴会馆(鲁迅故居)
? 补树书屋里 狂人写日记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第一处居所,位于如今的南半截胡同路西。四合院院门外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文保单位标牌,上写“绍兴会馆”四个大字,鲁迅在那里一住就是四年。那时外埠人进京,大都投靠在当地位于北京的会馆。鲁迅先生是地道的绍兴人,当然就投到了绍兴会馆门下。
鲁迅先生住进的房间,叫作“补树书屋”。陪伴鲁迅的八方来客中以钱玄同造访最为频繁。他当时是《新青年》的编辑,经常向鲁迅先生约稿,于是便有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鲁迅在补树书屋里又写下了《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和多篇杂文。
陶然亭 慈悲庵
名胜存忠骨 宣南有芳草
进陶然亭公园大门一路向南,穿过汉白玉的石桥,便可看到高台之上一组古建筑矗立其间,这便是慈悲庵的所在。不大的院子里,却有着不少名人题字的碑刻。这边是翁方纲的题字,那边是林则徐手书的对联,处处彰显着这座小庙非凡的过往。
内容选自《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杨多杰著
—— THE END ——
行者的天下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旅行中。
让旅行,成为生活的必须。
在这里,遇见有温度的行者故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