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开篇即论的一对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最宽泛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中医的很多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哲学的范畴之上,所以,有“医”“易”同源之说。
以具有“上升”、“温煦”、“明亮”、“剧烈”、“外向”特性的为阳;以“下降”、“寒凉”、“晦暗”、“安静”、“内收”特性的为阴。
“阴阳”是怎么来的
古人最早来定义阴阳,应该源于天、地。以“天”为纯阳,“地”为纯阴,而以人类居天地之间,自觉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生,故以人为阴阳之体。
“阴阳”的表示方法
最直观的表示方法,可参看易经的“爻”卦,可分为阴爻“- -”(即代表阴)和阳爻“—”(即代表阳),并由此变幻出四象、八卦等。
“阴阳”如何再分
“阴”与“阳”都可以再分,如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一样。如“阴”可分为“阴中之阳”和“阴中之阴”;“阳”可再分为“阳中之阳”和“阳中之阴”。这点从易经中卦的推演中可以直观看出。
(推演过程例释:“阳”分“阳中之阴”——“少阴”、“阳中之阳”——“太阳”;“少阴”分“少阴之阴”——“震”、“少阴之阳”——“离”。依次类推。)
“阴阳”有何特性
“阴”与“阳”首先是对立的、互相制约的,阳可以制约阴,阴也可以压制阳。所以,中医学利用阴阳的这一特性,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实寒之症,用热药;实热之症,用寒药)。
“阴”与“阳”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阴中可以生阳,阳中可以生阴。所以,中医学中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则治法。
“阴”与“阳”是统一于“太极”之中,如同量子力学中的上帝粒子一样,同时存在,又不可或缺,即:没有纯阴,也没有纯阳。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中医的危急重症中有“亡阴”、“亡阳”之说。
“阴”与“阳”始终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例如:一日之中,不同的时辰,人身体中总的阴阳之气的盛衰都不相同,如凌晨0时起,人体阳气开始复苏,逐渐强盛,阴气逐渐衰弱;至中午十二时前,人体阳气达到一天之最高峰,同时,阴气也达到最低峰;然后,阳气开始逐渐减少,阴气逐渐增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阴阳”与人体有何关系
中医学中,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等都有阴阳之分。如:以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以脏(心、肝、脾、肺、肾)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腑或脏又可再分为阴阳。如“肝”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可分为“肾阴”和“肾阳”;用以描述对应脏腑的生理功能。理论上,五脏六腑应该都有对应的阴阳描述,然而,六腑对应的阴阳描述在临床上不常见(譬如,很少有称“胃阳”、“胆阳”或“胆阴”等)。
“阴阳”如何指导治病
人体生理功能的异常,常常表现为某脏器阴阳之气或气血的偏盛或偏衰。如阳气偏盛,则容易发为热证(实热),阴气偏盛,则容易发为寒证(实寒)。如阳气偏虚,则阴气相对偏盛,引起虚寒;阴气偏虚,则阳气相对偏盛,引起虚热。
治病的中药药物也根据其特性而分为阴阳之属性。如风寒感冒(寒属阴),用辛温解表之药(辛温属阳)。
临床上根据脏腑气血的阴阳进行辨证,再采用对应法则的药物或治则进行对症治疗。
所以,学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辨明阴阳。
更多中医内容请关注健康脉息微信公众号:jkmx2016.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