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识局园区研究中心(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近日,识局君的好朋友,《解放日报》的一位中层,发来一篇文章,说识局一定要关注下这个现象。打开这篇发表于“上海观察”的文章一看,说的是太仓(识局君注:太仓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下属县级市,与上海接壤)开了全球第8家德国中心。
作为研究生期间研究德国产业的识局君,对这家机构是非常之熟悉。这家带着半官方性质的德国中心,旨在为所在地区的德国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法律、市场咨询等服务,可谓威名远扬。
但是这家机构以前都只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或核心城市设立办公室,比如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上海德国中心以前在识局君母校同济大学校内,后来搬迁到上海张江。
那么,问题来了?太仓就在上海隔壁,为何德国中心还要在当地设办公室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已有约230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而且主要是先进制造业公司,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官方数据显示,太仓对德合作20多年,尝到了甜头:德企在太仓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亩均利税70万元,而且德企普遍对环保的自我要求很高。
我们来分析下德国企业为何喜欢太仓:
1、靠近大城市的低成本制造业城市
中国广大城市,成本低的地方很多。但靠近上海、北京的卫星城市,成本低的就不多了,况且太仓经济基础还不错,交通也很好。
太仓德国中心的总经理马悌思发现太仓的办公室租金,只是上海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对初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中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2、靠近上海,能搭上海便车
数位德国籍高管和工程师,他们多住在上海,每天“跨省”到太仓上班。其中原因不必多言,生活在上海的国际化社区,语言、饮食上更习惯,更重要的是上海有德语学校,孩子们离不开上海。
“太仓也离不开上海。”太仓市副市长朱万里说,毕竟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机场和港口,主要依仗上海。
3、太仓政府服务很赞
提到招商引资,很多人想起昆山,但其实低调的太仓也很不错。从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落户太仓至今,太仓的政府服务给德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海德国中心的董事长夏建安坦言,德国中心在选择太仓的调研中发现,80%以上的德国企业主赞赏太仓的舒适和平和:“不只是上海旁边的小地方。”夏建安还认为,德企选择太仓,是未来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方向。
4、太仓很会在德国进行自我宣传和包装
太仓在德国斯图加特和慕尼黑都举办过“太仓日”活动;前不久太仓举办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参赛项目大多来自德国;德国知名乒乓球运动员波尔也曾应邀来过太仓,与德企的乒乓球爱好者过招;不少德国企业主知道,在太仓能招到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因为太仓某些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德国培训模式,一边在学校学理论,一边能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训;长三角某地曾用“豪华阵容”和“特别优惠”去德国招商,一家知名德企心动却不放心,打电话给数位已经落户中国的德国企业主,想不到他们一致推荐了太仓。
太仓德企
当然,上海的优势太明显,太仓肯定还是抱着这棵大树。不过,问题是,太仓做得这么好,上海郊区,同样也是主打高端制造业的城市,怎么没有做到太仓这样呢?
所以有朋友和识局君说,北上广要相信眼泪。不要眼里只有国外,其实身边的小伙伴竞争力也很强的,一不小心就要被超过。
比如深圳一些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搬迁到东莞,也是这个原因。很多高大上的城市总是感觉自己是不可取代。是的,你是不可取代,但很多城市可以搭你便车,并超越你。
我们拿落户在太仓的德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企业绝对不是上海、北京、深圳眼里不要的小企业或者低端企业。
落户太仓的众多德企,不论大小,几乎都是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里的“隐形冠军”。比如一家德企做电机,电机不稀奇,他们却能做心脏起搏器里的电机;还比如一家专做汽车安全带弹簧的企业,小小弹簧占据了全世界约60%的市场份额;还有几家在太仓的德企,全国各地都有要来参观的预约,因他们不仅生产先进的机床设备,还提供各类工业4.0的整体解决方案……
更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在太仓的德企大多平稳度过金融危机,目前90%以上完成了增资扩产。
当然,识局君绝对支持这种市场行为,企业想在哪里落户是企业的事情。只是想说明一点,上海郊区的一些地方政府的确在招商思路方面有些曲高和寡。整天盯着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等,殊不知,紧盯高端制造业其实也很实在,更有利于地方的竞争力。
不要眼高手低,到时候产业空心化了,真哭就晚了。
(注:以上内容部分引用自《上海观察》,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知名新媒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