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方便面和啤酒是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常胜将军”也会陷入泥潭。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近期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销售额增速仅3.5%,为5年来的最低点。
根据报告,以销量来衡量,2015年,方便面销售下降12.5%,啤酒销售下降了3.6%,这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口下降所致,且低端制造业岗位被转移到孟加拉国和越南等成本更低地区。不可否认,上述原因有一定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增加,公众可以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啤酒、方便面等基础层次消费品的需求量自然开始下降。
事实上,报告亦显示,2015年健康食品的表现十分出色,酸奶、功能型饮料销售额增长很快。可见,公众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这是生活水平提高后,自然的“水涨船高”。同时,消费的转型升级,也是公众消费变得更为理性的表现。
此外,快消品销售增幅跌至5年最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有消费能力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将消费重心转移至非快消品类。根据报告,与健康、生活品质、旅游和娱乐消遣等相关的行业,2015年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也不再仅仅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也更为追求精神方面的生活。
当然,面对日益多元及更高追求的消费需求,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满足消费者需求,监管部门同样也需要跟上消费转型升级的步伐。
例如,随着公众更为注重健康,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势必会有更多商家看到商机,介入或更深地介入健康食品这一行业。但如果众多商家一拥而上,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就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将唯利是图的不良商家拒之门外,严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应该看到,如今有消费能力的国人多爱出境消费,如跨境医疗、出境游、出国购物、出国美容、出国考驾照等,这其实都反映了我国相应领域的短板与不足。面对正在转型升级的消费需求,国内有关部门应该提出更高要求,净化消费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把消费者更多地留在国内,从而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更重要的是,这本就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应有之义,是监管部门的分内之责,只是在部分领域,实际情况难尽如人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