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轩千
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迅猛,仅2016年上半年就有722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然而,专家指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较为复杂,挂钩的指标更是五花八门。尽管许多产品为保本型设计,但其风险依然较高。
期限倾向中短期
结构性理财产品,或曰挂钩型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向投资者发行的一种特殊的理财产品,该产品的收益与一些指标相挂购,产品收益由理财期内挂钩标的资产收益率决定。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不仅有利率、汇率、股票、基金,还可以是商品价格,甚至天气指标。不少产品的挂钩标的并不单一,而是与一批指标的组合相挂钩,受到组合中每一单个资产收益的影响。据统计,2015年发行的1001款挂钩型理财产品中,利率挂钩型产品有463款,占46.25%;商品挂钩型产品有196款,占19.58%;汇率挂钩型产品有156款,占15.58%;组合挂钩型产品有151款,占15.08%;股票挂钩型产品有34款,占3.40%。
按照投资币种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分为人民币产品和外币产品。2015年,人民币产品在所有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占比达到99.9%,已成为绝对的主要投资币种。
根据统计,2005年至2015年,1个月以上至3个月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最多,达到34.72%;其次是3个月以上至6个月期限的产品,占21.28%。大部分产品的投资期限集中于1个月至6个月,长于3年的长期产品很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杨小玄、刘立新近日撰文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结构性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期限越长,挂钩标的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就越广泛,尾部风险越大,因此,为了降低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期限一般不会过长。87%产品实际收益率未超6%
根据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6年6月银行理财市场报告,6月各家银行共有97款理财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5月有134款未达最高预期)。其中,一家外资银行6月2日到期的一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14.1%,实际收益率却为零。6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未达标率为1.1%,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报告称,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条件苛刻,是未达预期收益率产品数量居高不下的根源。
而根据另一家研究机构近日对2016年5月银行理财市场的研究,5月有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多款ETF挂钩产品获得负收益。以“××××私人银行专享结构类(90%保本挂钩ETF)2015年30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起息于2015年5月,投资期限为1年,到期年化收益率为-10%。该产品挂钩盈富基金,由于投资期内发生敲入事件(2015年8月21日挂钩标的收盘价低于初始价格的85%),该产品损失10%的本金。
杨小玄、刘立新指出,实际收益率是衡量结构性理财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近年来,与预期高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实际收益率不断下行。据他们统计,2005年至2015年,仅有1923只挂钩型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数据可得,这些产品平均实际收益率为4.05%,并没有表现出与其风险水平相符合的回报。考虑到幸存者偏差,实际平均收益率可能更小。在所有可得数据中,4%-5%为出现最多的收益率,占比为26.99%;其次为5%-6%,占17.78%;再次为3%-4%,占14.66%。高于8%的高收益产品仅占2.34%,87.42%的产品收益率不超过6%,与之相对的是一部分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