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并作为本地土特工艺产品进京展览。泊里红席,采用手工编织,绿色无污染,现已发展出红席手工制品,现已进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草凉粉
青岛西海岸的蒿子凉粉,又称蒿子冻,与风靡胶东半岛的石花菜凉粉形相似却又大不同。以本地特产的海蒿子制做的凉粉,透明晶莹,加上蒜泥、香菜末、香油、醋、盐、味精、麻芝等调味,系解暑佐酒佳肴,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中药大辞典》记载,海蒿子具有软坚、消痰、利水及泻热之功效,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西海岸特有的传统手造蒿子冻,工艺讲究、口感爽滑,是与南方的龟苓膏功效齐名的解暑良品。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2008年6月7日,布老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民间还流传很多关于老虎的俗语,如"家里有狮虎,平安又幸福","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布老虎伴着小娃娃长大,白天是玩具,晚上是枕头。小孩枕这种枕头不易落枕,十分舒服。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化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
另外制作布老虎的工艺也各不相同。如虎腹内部有的装填锯末、谷糠、棉花,也有的在虎肚子里边充以蚕沙、艾叶或荞麦皮、豌豆皮。沂水布虎的腹内填充物则有荆种子、桃枝、菊花、艾草、黄芪、雄黄、当归、朱砂等各种中药。除有镇宅避邪之说外,还有祛风湿、强脑健肾、宁心安神、芳香驱虫的功效。
海草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据考证,海草房形成于秦汉,繁荣于明清,以其简易实用,冬暖夏凉,广为沿海百姓采用。
传统的青岛西海岸的海草房,是以一种俗称“海带叶”的海草为屋顶材料,以夯土作墙体,墙体的下部与地下基础用石块垒筑的民用建筑。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草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存的几间海草房是作为民俗生活的集体记忆保留下来的。本幢海草房及周边的茅草屋,还原的是“琅琊渔村”老百姓早年间过大年的场景,年氛热烈,年味十足,既有对一年收获的喜悦,又有对来年新生活的期盼!
炕
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盖因地域气候不同而致生活习惯之不同。北方寒冷,人多在房中置一铺大炕。
炕是一种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搭建炕在北方称为盘炕,其内是用砖建有炕间墙,炕间墙中有烟道,上面覆盖有比较平整的石板(或者大城砖),石板上面覆盖以泥(一般为黄土添加碎麦秸和石灰混和而成的特种黄泥)摸平,泥干后上铺炕席,有的地区上面还铺一层厚羊毛毡,毡上再铺一张专用油布,之后就可以使用。
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在中国北方一般炕的灶口与灶台相连,这样就可利用做饭的烧柴使用火炕发热,这样就不必再单独烧炕。
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稍”。一般“炕头”都留给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青人都在“炕稍”寝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