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就不能不谈沙丘政变。因为沙丘政变直接导致了昏庸无道的胡亥上台和祸国殃民的赵高掌权,从而改变了大秦帝国的命运,导致了大秦帝国迅速走向灭亡。那么,沙丘政变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蓄谋已久的惊天阴谋?
一、沙丘是否是历史巨人的黑洞
沙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境内的古地名,在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在中国历史上,沙丘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两次影响历史进程的政变: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导致王子争权,结果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另一次是本文将要重点谈到的政变,此次政变发生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至沙丘,病逝。赵高、胡亥、李斯三人串通篡改秦始皇临终诏书,逼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秦二世。
有意思的是,沙丘仿佛是历史巨人的黑洞,赵武灵王和秦始皇这两位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君王,竟然都死在沙丘。而在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又是时代仇家。因此民间有个传说,说赵高是赵武灵王转世,是专程来毁灭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
民间传说当然不太靠谱,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但如果真要正儿八经地去研究历史,依据民间传说来说事,恐怕就要贻笑大方了。不过,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赵高身世时说:“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还是值得留意。如果赵高真的是赵国王族的远亲,那么,赵高为什么就不可能是隐藏在秦始皇身边的高明间谍?
二、天文异象背后是否有人为阴谋
秦始皇之所以进行第五次巡游,是因为在公元前211年,发生了三件咄咄怪事:1、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2、有陨石坠落到东郡; 3、秦始皇的某个使者在华阴平舒道 遇到“山鬼”。面对这三件当时人力无法解释的怪事,秦始皇只好求助于古老的占卜,结果是“游徙吉”。为了趋利避害,秦始皇因此决定在次年(公元前210年)进行第五次巡游。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公元前211年所发生的三件怪事,除了第一件事,其他两件怪事的背后,似乎都隐隐暗藏着黑手。
理由之一:陨石坠落在东郡后,便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几个字。
理由之二:使者把遇到山鬼的事说得神乎其神,有须有尾。但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那个使者不撒谎。如果使者与人串通或被人收买,那么他所说的“山鬼”拿出一块璧玉挡住使者说:“把这块璧玉交给滈池君。“之后又说:“今年祖龙死。”然后就凭空消失等话还可信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使者被收买或与人串通,他的话就不可信。但秦始皇为什么就相信了呢?一种可能是秦始皇对使者过份信任,认为使者不会对自己撒谎;另一种可能是,秦始皇想不通自己八年前沉入江底的璧玉,为何会重新出现在眼前?秦始皇想不通,便把此事归结为鬼神之力,于是就相信了使者的“鬼话”。
实际上,关于沉入江底的璧玉重新出现这事,也有几种可能:
1、有心人派人入江打捞。璧玉沉江,水流湍急,一般人的确是很难在打捞上来。但那只是一般人,如果有心人想要打捞上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不过这是笨办法,可能性较小。
2、八年前秦始皇命令沉入江底的那块璧玉,被有心人暗中收藏起来,根本就没有沉入江底。如果有人预谋算计秦始皇,这是很有可能的。
3、世间有一块璧玉,与八年前秦始皇沉入江底的那块璧玉一模一样。预谋算计秦始皇的人提前留心八年前沉入江底那块璧玉的模样,或寻找遗留民间的另一块璧玉、或仿制出一块璧玉,都是有可能的。
4、八年前沉入江底的那块璧玉与秦始皇眼前的这块璧玉不是同一块。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始皇自己也不能确定眼前的这块璧玉与八年前的那块璧玉是不是同一块,因此叫人来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同一块。这里面就有文章了,那位鉴定璧玉的人是否忠诚可靠?他会不会也已经被人收买或与人串通了呢?如果是,那么即便两块璧玉不是同一块,他也能说成是同一块。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公元前211年发生的三件怪事,只有第一件我们看不到人为的因素在里头,后面两件,实际上都有可能是有人在背后利用、操纵。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会不会是有人利用了第一次的“荧惑守心”现象,趁机给秦始皇上眼药,让秦始皇陷入恐惧之中,从而不得不出游以避祸?
三、出巡带李斯与胡亥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时,“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丞相是秦国发明的一种官职,一般设左右两位丞相,“智囊”樗里疾是秦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秦二世胡亥时期,赵高大权独揽,只设一位丞相,即中丞相。秦始皇后期,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
秦代尊左,所以,李斯在名义上尊于冯去疾。如果把秦始皇、李斯、冯去疾三人按强弱进行排位,秦始皇自然最强,其次是李斯,最后是冯去疾。于是,问题来了,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带走较强的李斯,让最弱的冯去疾留守咸阳,这是不是有问题?难道秦始皇会认为自己的老窝咸阳不重要?
不过话说回来,秦始皇之前的几次出巡中都带上了李斯,所以我们还好理解。真正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秦始皇之前的数次巡游是不带皇子的,为何偏偏在第五次出巡时,带上了胡亥?难道这是历史的巧合?
《史记》说:“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幼时善于在秦始皇跟前撒娇耍宝,较得秦始皇喜欢。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楚知道,秦始皇此人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法家特质,一向坚持原则。那么,他这次为何要打破自己的原则,答应了胡亥的请求,让胡亥跟随出巡呢?
总之一句话,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带上了李斯、胡亥、赵高,让这三人在后来有了狼狈为奸的机会和可能。我们假设,如果秦始皇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不带胡亥一同出巡,如果秦始皇带去的是冯去疾而不是李斯,那么,还会出现后来赵高、胡亥、李斯串通一气,合谋政变吗?
四、秦始皇途中得病,蒙毅返祷山川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行至平原津得了重病,并于同年七月在沙丘平台逝世。
关于秦始皇为何会中途得了重病,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水土不服,天气原因;有的说是舟车劳顿;有的说是因为秦始皇有家族遗传病……说法太多,不能一一列举。不过我很奇怪,为何就没有人怀疑秦始皇得重病是因为被人下毒?这是因为大家的思想都很纯洁?还是因为我的思想太龌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人毒杀的帝王并非没有。比如公元6年,王莽就曾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汉平帝中毒害病而死;公元146年,梁冀也曾让安插在汉质帝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煮饼之中,毒死了汉质帝。
言归正传,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中途得了重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蒙毅还未返回,秦始皇行至沙丘便已病死。据此记载推测,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所带的人除了李斯、胡亥、赵高外,应该还有蒙毅。
蒙毅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蒙家三代仕秦,为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统一天下后,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出则同乘,居侍左右,官拜上卿,是秦始皇最可信赖的大臣之一。
另据史料记载,赵高曾经犯下重罪,秦始皇把赵高交由蒙毅判处。蒙毅为人耿直,准备依法处置,斩杀赵高,后来因为秦始皇亲自出面求情,赵高才逃过一劫。正因为此,赵高与蒙毅结下了梁子,有了深仇大恨。
还有一件值得大家注意的事是,蒙毅曾反对立胡亥为太子。此事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是通过赵高之口说出来的,所以是否确有其事,我们不好妄下断言。
秦始皇病重,蒙毅返祷山川,暂时离开了秦始皇,于是就出大事了。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李斯密不发丧,赵高串通胡亥、李斯篡改了秦始皇临死之前命公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礼的诏书,反而令扶苏自杀,蒙恬下狱。
当时,如果蒙毅在场,他能让赵高等人的图谋轻易得逞吗?显然不能!如此一来,没有沙丘政变,大秦帝国由扶苏当秦二世,由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人掌权,其国祚是不是能得以改变呢?
苏轼曾说:“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实在是一针见血,极有见识。
最后,我们回头把以上四个看似是历史巧合的点串联起来看:
当初,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坑杀四十多万赵国军民,因此赵国与秦国结下了极深的仇恨;赵国无法从军力上对秦国实施报复,只好派王族赵某人(赵高的先人)潜入秦国当卧底,伺机报仇。赵某人子孙数代潜伏,一直未能找到给秦国致命一击的合适机会,这个任务便落到了赵高的身上。
赵高在秦始皇身边潜伏多年,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宠信。赵高利用秦始皇对自己的宠信,不断地在暗中进行准备、筹划。他先是暗中留下秦始皇准备沉入江底的璧玉,之后有利用公元前211年的天文异象,收买串通使者等人,利用秦始皇迷信和惧怕死亡的心理,不断制造谣言,令秦始皇陷入恐慌之中,不得不进行第五次巡游。
赵高准备在秦始皇行至赵武灵王身死之地——沙丘害死秦始皇,但赵高清楚,如果仅仅害死秦始皇,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毁灭秦帝国。因此,他让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学生胡亥跟随出巡,为将来篡取秦帝国的权位、搞垮秦帝国埋下伏笔。
在秦始皇巡游的过程中,赵高利用职务之便,暗中给秦始皇下了慢性毒药,让秦始皇看起来像是得了重病。赵高这招是一箭双雕,既毒倒了秦始皇,又支开了蒙毅。
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沙丘政变按赵高预想的脚本发生了,扶苏死,蒙恬、蒙毅死,秦帝国的公子、公主死,冯去疾、冯劫死,李斯死,最后胡亥死,大秦帝国迅速走向毁灭,赵高终于替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坑杀的四十多万赵国军民报仇雪恨。
假如我们的推理正确,那么,沙丘政变算不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衣无缝的惊天阴谋?
(文/至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