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第一次败给了项羽,当他流着眼泪在这个骨头硬心肠软的男人面前哭诉大阴人赵高的种种不是时,果然,项羽也动了感情,既往不咎,封了他一个王位,让他随在项羽身边去咸阳参与那次封王大会。
但是,当他第二次面对强敌韩信,输给刘邦之后,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位将军(四):项羽破釜沉舟前后
三、判断错误,败给韩信
章邯第一次败给了项羽,当他流着眼泪在这个骨头硬心肠软的男人面前哭诉大阴人赵高的种种不是时,果然,项羽也动了感情,既往不咎,封了他一个王位,让他随在项羽身边去咸阳参与那次封王大会。
但是,当他第二次面对强敌韩信,输给刘邦之后,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他的失败当从韩信登坛拜将说起。那是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得到了高规格面见刘邦的机会,一通忽悠,刘邦心花怒放,爽快地履行了登坛拜将的手续,封了他大将军的职位。
那么,小青年韩信是如何忽悠得刘邦心花怒放的呢?——他给刘邦打了包票,说关中可“传檄而定”。
普及一下古文常识:檄是一种公文,专门用于讨伐敌人,传檄而定,就是出一纸公文,那个地方就是你的了。 在你自己的地盘有时公文都不怎么好用,更何况把公文发到了别人的地盘,
所以,牛也吹完了,领导也开心了,下面就看你怎么个传檄而定了。公文你来写,怎么写都行,只要能拿下关中。可是,关中兵力再弱,群众基础再差,三个王加起来,实实在在还是有十来万人马的,何况其中还有一代军事奇才章邯,凭什么让他们听你的话,就一纸公文?
所以,该打的仗还是要打的,该牺牲的还是要牺牲的,和其他时候相比,其区别只在于作战的方式和难度,牺牲的快慢和大小。能够一夜成名不算啥,擅长大会演讲也没啥,出完了注意,就该行动了,没有行动,神马都是浮云。
(一)山横秦岭,对手章邯。
经历了两年多的机关生活,韩信还是有这点觉悟的。从拜将台上一下来,他就马不停蹄地找丞相借了地图,挑灯夜战,试图制作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可在仔细研究了这一带的地形、人口和过往的战例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比想象中复杂多了。莫说传檄而定,指挥不当,几万人马全部搭进去都不一定能冲出这秦岭山脉。
如果他晚生几千年,看到历代名将在这里死磕,看到诸葛亮才华横溢的一生都耗在这山谷之中,看到明代的闯王数万大军被不足自己一半的兵力全歼在这山涧之中,他真的有可能绝望,连夜跑去刘邦的住处,求情认罪,另觅良途。
太难了!
这里虽然秦岭横亘,但早已是战争的热土,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兵戈阵阵,在秦始皇地图上的精妙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大地上的任何一处战场。
那时,秦楚两个大国争当霸主,再加上南边一个蜀王,这里早已被神话故事和兵马铁蹄踏出了条条大道。秦国灭蜀、吃郢,迫使楚国迁都,都从这里走过。此时,关中和汉中直接的通道,在秦岭山谷中,就至少有三条,从东往西,依此是子午道,褒斜道,故道。
子午道直逼咸阳,孤单而险峻,路程遥远,从关中来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路。 褒斜道北接眉县,距离最短,路也相对好走一些,当年秦惠王出兵伐蜀,据说走的就是这条路,有非常好的军事基础。 故道走到尽头就是陈仓,虽然路程遥远,但选择多,中间小道千条,若从分岔口一直往西走,还能走到陇南,从天水出去,那边出山的路,就相对平坦很多。
当然,如果不怕路程遥远,还可以沿汉水而下,经安康北上,沿库谷道可达长安;或继续南下,绕道南阳,从老路武关再进关中。当然,若有那天,恐怕世间就真的无仗可打了。
道路虽多,但没有一条两岸不是高山直壁,能够用来行军的道路,基本窄不容车。这还是好的,很多地方根本不能走路,只好在悬崖上空架栈道,好走只是相对而言。没有一条不是兵法中所说的天涧,不管在谁的兵法著作中,都是兵家大忌。在这样的地形当中,兵力再多,武器再精,都是白瞎,因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山谷那头只要几千兵马堵住路口,你数万将士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不会超过一千。
即使如此,那位仁兄,张良老弟,汉王身边的贵客,还在从褒中离开之前劝说了我主刘邦,让他一把大水,烧绝了栈道,使本来就崎岖的道路,更加雪上加霜。 朝着张良远去的方向,细细回味他潇洒的背影,韩信此时,只有一声叹息,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啊。
更要命的是,由于秦国的力量过于凶猛,这些路从诞生那天起好像只为从北平南的使命而来。纵观中国历史三千年,这条路上的战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北向南,不管多么优秀的将领,有多么自由的权力,试图从南到北的努力都最终落空,只有一个特例,就是韩信。而当时,韩信,还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只有一个大将军的头衔,还没有真正掌握兵权,只有参谋的义务,却无指挥的权力。而能够供他参谋的兵力,也不会超过五万人马,还都人困马乏,水土不服。但山谷那头,关中十几万人马正在铁筑的城楼里虎视眈眈,背后有千里农田做强大的靠山。
(三)少张地图,判断错误。
此时,摆放在韩信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天时谈不上,地理糟糕透顶,对手的军事水平,丝毫不亚于几百年后和诸葛亮死磕的司马懿。而所谓人和,心里想想就得了,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人家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老百姓再怎么向着你,也只是图个新鲜,爱恨都还在人家,何况中间还隔着一道大山!
历史已经证实,面对这条难题,多少英雄都被废掉了武功,几千年来,韩信是唯一一个成功破解了这道难题的人,并且是在条件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这就是韩信的力量。
我们看韩信是如何解决这道难题的。
不管入口还是出口,子午道和其他两条路中间都隔了太远的距离,而就这几万人马对付人家十几万兵力,分兵,是不大现实的,那么,从哪进兵呢?
子午道出谷就是长安,离咸阳和章邯的老窝废丘都不足50公里,即使无人把守,侦察兵看到他的先头部队及时报告,临时调兵,也能把他堵在山谷之中,形成兵法上著名的“半渡”(此题容日后再慢慢细讲)之势,届时,他将死无葬身之地。何况路上的栈道已被张良烧了呢?这是一条死路。
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褒斜道上的栈道有没有被烧毁我们无从得知,但这条路作为从南郑出秦岭最便捷的一条通道,章邯不会不在这上面做足文章,而几万军队能够全身入关并打败关中数倍于自己的敌军的前提是,绝对不能在山谷中消耗过多的兵力与时间。所以,只要对方的将领不出现意外的脑子短路让开一条路放他们到平原地区决一死战,那他的主力至少在完全走出山谷之前不能和对方的主力见面。所以,对于韩信而言,如果成功避开敌人的主力,他就赢了;而在章邯来说,如果主力撞到一块,他就赢了。
这是一场心灵的决战,到底是从褒斜还是故道,双方将领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每天脑细胞以巨亿的速度死亡,谁都不占优势。如果说韩信在这场决战中尚有一丝优势存在的话,就是萧何从秦王宫中搜集来的那些地图。秦国早在很久以前,就在这条山脉上花费了很大精力,地图当然也是精妙绝伦。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初出茅庐、一生战绩都在关东的章邯,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能在萧何拿走这些地图前抄下副本。所以,在他大众版的地图中,应该很多路都没有标出。有了这样的优势,对比两张地图,韩信会尽量让主力部队在必要的时候走那张普通地图没有标明的路线,而在常规的路上放一些疑兵,这样一来,章邯的侦察兵就成了韩信的情报员,源源不断地把一些假情报报给章邯。也许,这正是这场较量中他所以输给韩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经过可能长达一个多月的博弈,韩信终于把一份行军方案实际也称作赌注的东西给了刘邦,并贴身留在刘邦的身边,以随时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
第四年(公元前206年)即当年八月,在项羽的封王大戏才刚刚开幕不到四个月时间、演员还未全部就绪的时候,刘邦率先发起了战争,高调表达他的不满。“从故道出”,就是说,主力部队走的是故道这条路线,而章邯并不在这里守候。当他看到战报,面色煞白,气喘吁吁地带领主力部队匆匆忙忙赶到的时候,“不好意思”,韩信站在刘邦身后,定定地对他说:“我已经等候多时了,你输了。”
章邯当然不肯就此服输,于是双方在陈仓干了一仗。面对数万刚从深山老林中释放出来、 深入重地(敌人的地盘,军事术语)、两眼发蓝光的狼兵兄弟, 身处散地(自己的地盘,军事术语)、 缺乏群众基础、“后处战地而驱敌者劳”的章邯注定挽不回败局。他向东逃窜,企图在下一个据点上组织有生力量继续抵抗,但有着高度政治觉悟的群众自发组成接力赛,把他的一举一动都源源不断地告诉了刘邦,而在韩信的参谋下,刘邦又集结了几乎所有的力量一路追击,不等他稍稍站稳脚步立即发动进攻,不给他任何喘息机会,他根本无法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
仿佛因果报应,当年他怎么追着别人跑,今天别人就怎么追着他跑,这中间滋味五味俱陈,但在疲惫的跋涉中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品味这种感觉了。在自己的封地上,他像个过街老鼠,从陈仓马不停蹄跑到了好畤,而他的部将则一路从陈仓窜虢县,出眉县,再经斄县,跑到好畤,到处被击破,到处在奔跑。
毕竟是章邯,还不至于像周市那样横刀自刎,最后在废丘——他的首都停了下来,依靠坚固的城墙和有利地形,外加城外兄弟们有效的配合分散了敌人兵力,他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守了下来。谁都没想到,这一守就是十个月时间,只差一个夏天就是一年。 这十个月,他又一次表现出他在军事的另一领域——守城上的天分,不管刘邦在外边如何叫嚣,不管韩信天大的本事,都奈他不何,即使外边风云滚滚,都与他无关。这位业余将军,好像天授一般,前半生在攻,后半生在守,把战争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也不枉活这一生。
但他不出来,外边的人就惨了,刘邦围住了他,就好像抓住了关中的卵,虽然外边十倍于城中的兵力,却软绵无力,被刘邦诸将逐个击破,不到两个月时间,塞王投降,翟王投降,关中千里,除了废丘一座孤城,都已是刘邦的地盘了。
而韩信,则凭此战一战成名,确切点说,是“一参成名”,扎实树起了他在军中的威信,建立起了他在军中的基础,众将对他心服口服,领导对他甚至产生畏惧,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人微言轻的白面书生了,谁都无法轻易撼动他的地位了。
四、章邯之死
那是刘邦东征,被项羽打得落户流水、老爹老婆被俘之后,刘邦在韩信的帮忙下,整顿了队伍,稳定了军心,抽身回了趟关中,见儿子也老大不小了,封了太子,聚齐所有将领的公子哥组成了儿童保安团保卫关中。
此时,他又去看了看老熟人章邯,发现他还在包围圈里。都快一年了,怎么还没玩没了了?刘邦眉头一皱。
章邯此时被围得铁桶一般,但他优哉游哉赛似神仙。刘邦打算解决此人,不然总是不安,他刚给项羽身边放了只苍蝇(彭越),知道那种痛苦的感觉。经过近一年的观察,攻城官终于想到了破解的办法——引水灌城。刘邦同意了,事不宜迟,说干就干,很快章邯将军结束了快乐的守城生活。
已经投降过一次,不能再投降了, 楚汉战争第五年五月,名将章邯结束了他辉煌短暂又窝囊的一生,用公元纪年,为公元前205年,踞秦亡不到两年,享年不详。
从此,大秦帝国逐渐被人抛入脑后,刘邦再无后顾之忧,带领关中尚存的兵马,东至荥阳与诸军会合,开始了与项羽的争夺天下。
本文汇编自《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
继续阅读:历史 中国历史 韩信 章邯
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历史» 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位将军(五):败给韩信之后,死于大水漫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