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胜利而不强求胜利,直面对手而不贬低对手,是我们在奥运观赛时应有的“大国心态”。
更快、更高、更强——这是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奥运格言,也是人们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殷切期待。在奥运会这个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体育竞技场上,没有一个选手不想超越他人、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同样关心着比赛结果的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观众和体育爱好者。
很多有着奥运记忆的中国人,都曾有过为一块金牌的得失大喜大悲的经历。不论是在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摘得“首金”时,还是在2008年中国代表团在主场高居金牌榜榜首时,对胜利的追求都点燃了人们的炽热激情。
不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胜利的激情与渴望,对失败的沮丧与不满,总是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当李宁在人们的追捧中戴上“体操王子”的桂冠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在汉城折戟后面对那么多的攻击和责难;而在刘翔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田径英雄时,又焉知他因伤退赛会激怒多少满怀期待的同胞。当运动员勇创佳绩的时候,人们的热情与信任可以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但是,当他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国人的失望与苛责也能将他们打入万丈深渊。
如何面对失败,考验着运动员;如何看待金牌的得失,显示着国民风范。在里约的奥运赛场上,在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32年、首次举办奥运会的8年后,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平和、更健康、对运动员更宽容,也更符合奥运精神的国民心态。在中国女子十米气步枪运动员憾失“首金”之后,舆论场中少有批评和抱怨,也少有对失利的痛心疾首或气急败坏,有的是人们对杜丽和易思玲两位女将的安慰,以及“胜败乃兵家常事”的淡定。早在2008年,中国就已经证明了竞技体育大国的强大实力;现在,我们也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也拥有与强大实力相匹配的心态和气度。
用平常心看待得失,是个人精神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运动员在赛场上尽力拼搏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没必要感到遗憾。我们可以接受孙杨在游泳赛场上屈居第二,也愿意对夺得金牌的霍顿表示祝贺,但我们不能容忍那些无端的指责;我们对任何外国运动员不抱敌意,并不意味着我们接受不公正的待遇和责难。我们既拥有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也懂得捍卫自己的成就与尊严。
争取胜利而不强求胜利,直面对手而不贬低对手,是我们在奥运观赛时应有的“大国心态”。取胜,并不是奥运会的终极意义。这场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会,不仅是为了让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成绩,也是为了鼓励各国人民弘扬体育精神,并向全世界播撒友谊与和平的火种。能够证明运动员拼搏与实力的奖牌固然重要,但让运动员专心享受比赛,感受体育的魅力,传播奥运精神,并在奥运会中缔造中国和世界的友谊,显然更加重要。在未来的奥运征程里,不论成败得失,必须面对的一切,我们都要坦然接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