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雷战》中,敌后根据地军民发挥丰富的创造力和顽强的战斗力,设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地雷,给敢于来犯的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在影片中,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雷,是敌后根据地军民们,创造的。
还有一些资料说,“地雷战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在反“扫荡”中创造的战法。当年,河北安国县民兵无意间将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伤了两个日本兵,群众欣喜之余纷纷仿效,利用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炮药或炸药,埋在田边地头、井台路面,袭击前来‘扫荡’的敌人。”
在这些资料中,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雷,是河北安国县的民兵及群众们,无意间创造的。
真正的历史事实,则很遗憾。
民兵及军民们的创造性固然可贵,但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要造出一颗可以炸响的地雷,那还是需要科学技术的。
就拿笔者自己来作比方吧。笔者初中高中都学过物理、化学,但是笔者仍然无法造出一颗可以炸响的地雷来。可见,地雷不是受过粗浅物理、化学知识教育的人可以制造出来的。
那么,当年那些中国北方的庄稼汉,是如何无师自通地造出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雷来的呢?
其实,他们是有老师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老师,而是一代大师,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当然,还包括叶大师的那些弟子们。
叶企孙和弟子们助力地雷战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用地雷来打击鬼子,这个创意,绝对是属于根据地军民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冀中抗日根据地,地处大平原。一马平川之上,没有大山、森林、大江、大湖可以藏兵;又靠近日军统治的城市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腾挪回旋的空间极小。这样的地理环境,实在是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为艰难的地区,或者说,实在是根本无法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地区。
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们,就是坚持了下来,发展壮大了起来,原因就在于地雷战。
他们于1938年提出的这个创意,当然是很好的创意。可是无法落到实处。因为当时根据地一没有可以造地雷的人才,二没有可以造地雷的原材料。缺了这两条,一切都是空话。
冀中军分区司令员吕正操想到了借助外脑,到北京、天津的大学里,找科技人员帮忙。
于是,种种关系、种种辗转,他们找到了叶企孙的弟子熊大缜。这是一个史上对地雷战起着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
熊大缜,叶企孙的得意门孙,和钱伟长、彭恒武是同学。后两个人有多牛,熊大缜如果不是生命提前终止,至少也会像他们一样牛。
1938年,熊大缜正是风华正茂的26岁。此时的他,正打算结婚,结婚后导师叶企孙将送他去德国留学。虽然国家正大难当头,但他个人却正前程似锦。
可是,当有人一找到他,一说出冀中抗日根据地要造地雷的事,他却比自己要结婚、要出国,还要兴奋。他决定,放弃出国机会、推迟婚期,先去冀中,帮助制造打鬼子的地雷。
叶企孙知道了熊大缜的打算之后,虽然不免惋惜,但是弟子要去打鬼子,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他作为中国人当然要支持。
只是这一刻,叶企孙可能预感到,弟子这一去,恐怕再难复返了,一个科学天才苗子即将就此夭折了。
熊大缜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之后,马上在吕正操司令员的支持下,开展了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以及无线电研制工作。
“熊大缜任职后通过关系和各种渠道,购买了几十部电台的原材料。将十二个炸药筒埋在铁轨下,在几百米外接上引爆器埋伏下来等待。一会儿,敌人先从沿铁路一侧的公路上开过一辆巡逻车探路,又从铁路上开过一辆压道车清道,然后才是满装军火的列车开过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火车头便飞上了天。接着是车上的军火接二连三的大爆炸,火光冲天,震耳欲聋。这次行动之后,他们又多次出动,炸火车,炸桥梁,炸碉堡,炸得敌人惊恐不安,交通线经常遭到破坏。”
多年后,作为当时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吕正操在自己的《冀中回忆录》中,如此描写熊大缜他们所作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熊大缜等人的培训下,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很快学会了一些简易的军工技术,冀中的抗战形势由此改观,地雷战、伏击战等奇迹,开始出现。
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李勇爆炸组,利用地雷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362人,炸毁汽车25辆。天井关之战,一种专炸坦克的地雷把日军装甲车炸毁,直炸得日军连连惊呼“八路军有反坦克地雷!”
这一段,正是电影《地雷战》中描写的历史。
当时,熊大缜作为叶企孙的弟子,工作战斗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线。而叶企孙本人则在天津租界,同样地为地雷战做着贡献:
一是除熊大缜外,叶企孙介绍过多人前往冀中根据地,帮助解决地雷研制过程中的难题。比如,他介绍自己的实验助手门本忠,到冀中根据地解决炸药自爆问题。这位门本忠,还设计出了根据地特定条件下可以生产的电雷管电路。
二是帮助购买原材料。在叶企孙的介绍下,熊大缜通过开滦矿务公司副经理、电机工程师、中国科学社社员王崇植,搞到了制造炸药所需的化学原料,还有制造雷管所需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以及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叶企孙还让人在天津英租界工厂内直接制造TNT烈性炸药,然后再设法运入根据地。
三是为了解决冀中根据通信不畅的问题,叶企孙通过关系弄到无线电器材,在天津英租界内装好以后再运入根据地使用。
当年,在日本统治的铁蹄下,干这些事,那是要掉脑袋的。
所以,历史的事实是,正是由于叶企孙、熊大缜、门本忠等人的不懈努力,这才造就了“地雷战”的奇迹。
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要想知道叶企孙大师有多牛,只需要列一列他曾经培养的并不完整的学生姓名就可以了。这份学生名单也曾被清华大学曾昭奋教授称为叶企孙的“神话般的成绩”。他们是:
华罗庚、吴有训、熊庆来、周培源、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赵九章、彭桓武、王大布、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黄祖洽、周光召、唐孝威。
几乎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大家。而这些大家们的老师,就是叶企孙大师。牛吧?
叶企孙,名鸿眷,字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6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8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叶企孙担任院长,从此从事教学、科研长达20余年。而直到他离世,他都没有离开这一本职工作。
所以,终其一生,他一直都是在埋头于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并没有从事过近代任何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名声自然也没有那些政客、军头们响亮。可是,今天来看,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只怕要超过任何一个政客和军头。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迁到云南昆明。叶企孙本来是要随学校一同南下的,但走到天津,先患伤寒,后来又得了膀胱炎,只好暂时留在天津养病。
正是因为这一次养病,才有了叶企孙大师和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上述因缘。
至于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叶企孙、熊大缜、门本忠他们的人生结局感兴趣的,自己去百度吧,我不想写,更不想评价。
只是,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角度,我们应该记住并且致敬,那些曾经为创造“地雷战”奇迹而作出了贡献的名字:
叶企孙、熊大缜、阎裕昌(门本忠)、汪德熙、胡达佛、张瑞清、李广信(李琳)、祝懿德、葛庭燧、何国华、张方(李度)、刘维、林风、李猛(朱南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