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到了古代,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样引水灌溉良田的?难道是一桶一桶的挑水?实则不然,下面笔者就带大家盘点古代灌溉水用具,感受古人的智慧。
戽斗 [hù dǒu]
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
桔槔 [jié gāo]
俗称“吊杆”“称杆”,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辘轳 [lù lu]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戽斗 [hù dǒu]
柳罐是在井下用来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过去木桶容易破碎,铁桶很珍贵。柳条遍地都有,采集方便,人们就发明了柳罐,也叫“柳罐斗子”。
翻车 [fān chē]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
筒车 [tǒng chē]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
渴乌 [kě wū]
一种利用静水压力差输送水的引水用具,中国古代的虹吸管。
井车 [jǐng chē]
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圆木上绞缠绳索,索系水平,圆木旋转,带动绳索。水斗随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不能绕圆木旋转。井车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龙尾车 [lóng wěi chē]
利用圆筒内螺旋轮转上升而提水的一种工具,也称阿基米德螺旋管。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后进行了仿制,清朝大量制造。圆明园“海晏堂”中的12属相雕塑,就是依靠高台上的蓄池“锡海”,使水流经铜管到喷泉中喷水。据说,“锡海”能储水180吨,就是用“龙尾车”将水提高储蓄于其中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