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称之夏”!《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作为曾经最讲究礼仪的国家,在握手礼普及之前,国人常用的礼仪又有哪些?
揖礼
揖 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起源于西周以前,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 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在此之后,揖礼行于天下。
古代作揖与后代不同,是推手的动作。据说,这种“推手”的礼节在古代分为三种情况,在面对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对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则要推手微向上。
据《周礼》记载,根据行礼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天揖、时揖、土揖、长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天揖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
时揖
多用于同辈日常见面的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土揖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
长揖
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长揖表示敬重,但有时候也会给人倨傲之感。
特揖是指一个一个的作揖;旅揖指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揖三下。《周礼·夏官·司士》中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此外,揖礼还包括叉手揖礼和抱拳揖礼。
叉手揖礼
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盛行一种名为叉手礼的揖礼,又叫交手礼。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抱拳揖礼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抱拳揖礼是因为在行军礼时,右手拿着武器,因而,左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起于周初,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
抱拳的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弯曲,两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拱手礼
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见面礼义。据说揖礼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引手向上”的动作,即双手合抱向上,类似拱形,由此引申出拱手礼。
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记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由此可见,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于胸前。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据说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若遇丧事行礼,反之。
跪拜礼
跪拜之礼是使用年代最长、最为繁琐的一种礼节。是君对臣、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臀部着于脚跟,这种坐姿与跪姿非常相近,逐渐演化出跪拜之礼。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其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也称其为“吉事之拜”。振动、吉拜、凶拜后被称为“凶事之拜”。跪拜方式还有,奇拜、褒拜、肃拜。
“吉事之拜”
稽首
稽 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郑玄注释《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稽首,拜头至地也”。稽首就是在跪拜时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儿的 礼节形式。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形式。旧时给尊长者写信,在开头时常用 “某某稽首”的字样即源于此。
顿首
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它的形式与稽首相同,只是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唐朝柳宗元所写《献平准夷雅表》中就有这样的用法:“臣宗元诚恐诚惧,顿首顿首。”
空首
空 首是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 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自隋唐凳椅普及后,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凶事之拜”
振动
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吉拜
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根据记载,吉拜是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
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与褒拜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奇拜
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
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肃拜
据说,肃拜也属于“正拜”的一种,此礼唯在军中使用,甲胄在身,只直身肃容而微微下手以拜。
肃 拜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礼,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不过,古代女子很少行跪拜礼,一般只在婚礼或者丧礼 时才有跪拜的可能。但这并非是出自于对女子的尊重,而是因为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社交礼节,按照古代的传统,女子被排斥在社交活动之外,所以很少行跪 拜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跪拜之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曾经有过的传统礼俗,仍旧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跪拜之礼如今并未绝迹,主要是用于对亡灵的祭拜,演变成一种习俗,不再是法定的礼仪制度。
万福礼
古礼法对女子来说相对的自由或者说是不重视,万福礼是中国古代女子常见礼仪之一。
万福礼应是:左手半握拳,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腹部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是宋明之后历史的真实写照。
鞠躬礼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后世演绎成日常礼节,弯腰、低头,避开对方视线,向其表示恭顺和没有敌意。
《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鞠躬礼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节之一。
鞠 躬的深浅也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浅度鞠躬上身弯曲约在15-30度,多用于一般场合,表示尊敬、友好之意。中度鞠躬上身弯曲约30-45度,适合于一般性 感谢、敬意、歉意。深度鞠躬上身弯曲约45-90度,表示郑重、虔诚的敬意、悔恨。只需致礼一次,不可连续、重复施礼。
握手礼
握手礼源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我国。孙中山认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必须要摧毁它的礼制。用新式的体现平等理念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礼,是辛亥革命任务的一部分。
握手礼一直沿用至今,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见面礼仪。但要注意的是,在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
礼,虽然浮于表面,却能映射人心,是傲是谦,是恭是夷,尽皆在礼。古代礼仪虽然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但不可否认其收敛人心的重要作用。全盘推翻古代礼仪实为过犹不及,面对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克己复礼,从我做起!
作者:“还原社”公众号(hysociety)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