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长在萧山的你,可能你脚下的土地也许并非天然原生。
假如你是90后,萧山有近四分之一的土地都是你的爷爷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用扁担与铁锹,移山挖土,填海埋江,硬生生就这么造出来的!
▌建国前的萧山
在这片看似生态良好,甚至湿地与海滩并存,候鸟往来自在的土地上,曾有那么一群青年,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
那时候,你的父亲尚未出世或在襁褓之中,你的爷爷在泥土与水的二重奏里,渡过了他的青春。你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今天的萧山
王长生,萧山公安,上世纪60年代围垦见证人。这位精瘦的老人,说到沙地的历史与文化,总是神采奕奕。在他十几岁的年纪,便参加军团而渡江来到萧山,从此以沙地为家。
自清代开始,萧绍人就自发围垦淤塞的沙地。民国时期,涂涨就开垦,坍江就逃难也是常态。王长生摊开历代萧山地图,指出钱塘江口的土地与海水数百年来就存在着的兴废两替。
钱塘江流道不断变迁,甚至海宁与萧山土地的行政隶属都不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并非人力所及,而是自然之手在左右人类的生存。
建国之后,萧山人有意识的治江、促淤、围涂,那时候,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县三级政府联合,在九号坝下游凹囊内围得毛地2.25万亩。自此,萧山大规模围涂的序幕揭开。
而英雄金天佑也成为那一代人青春的记忆。在寒冬的气温中,因造闸工具不慎掉入水中,他不顾严寒,跳入水中打捞工具,潜水一个下午终于将工具打捞上来,但自己却因受刺激,积劳成病,而早年去世。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没有这样的故事,就不会有今天你脚下的这片土地。
从那时起,一期期大规模的围涂应运而生,至1995年,十七期万亩以上的围垦,联合国粮农组织说:「这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大型人文纪录片《钱塘江》(精编版)将于9月8日(周四)晚22:40,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该片将镜头聚焦于自古繁华的钱塘,以钱塘江两岸老百姓的生活及生存状态为视角, 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展现质朴真实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纪录片《钱塘江》分为5集,每集片长约50分钟。分别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等潮来》)、新安江大坝带来的巨变(《水中的家园》)、钱塘江流域生物的多样性(《生灵在呼唤》)、传统乡土社会的变迁(《守望乡土》)和普通人追寻梦想(《穿越梦想的河流》)五个主题。
如果你想探究有关萧山围垦的故事,那就去看看吧。
据浙大影视研究院
网友评论:
噗_JOO:
看到我大党湾了。我爸说他在上学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一起去挖湾、背石头了。很辛苦,很伟大,我们的长辈们。
我的名字已被占:
我爸参与了,当年他才14岁,很辛苦,填起来的地没路,一望无垠,回家都靠摸索着,舅舅曾经走迷路过。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本内容来自萧内网微信订阅号,欢迎分享 萧内网小编个人微信账号:zaixs2016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