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行走潮汕"关注我们
9月12日,于我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接待。
冼冠生先生与郑正秋先生的后人代表今日在冠生园相聚,叙叙旧、聊聊天、看看冠生园现在的发展。中秋佳节前两个家族的这场相聚,是百年前,16岁的广东佛山人冼冠生在上海新舞台摆摊叫卖蜜饯瓜果时可能不曾有过预料的缘分。郑正秋先生及当时新舞台的几位名角一起合资资助过冼冠生成立冠生园,冠生园的“园”也是取义梨园。
郑正秋
先来看张大家的合影。背景是新时期下冠生园的企业精神:时时求冠 念念护生 处处为园。
这次相聚的主要交流场地,我们特别安排在炳成厅,炳成取自冼冠生的原名冼炳成,也是我们希望现在的企业经营者、工作人员都可以秉承前辈创立企业时的本心、精神。品尝的月饼是我们尝试的现做即食产品,配方在第二篇公众号文章里有,感兴趣的可以学着做起来。
短暂的相聚、简短的交流,名人之后,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谦和”两字或许是最突出的外象特征。
与冼老太太(冼冠生之子冼载坚先生的夫人)和她的儿媳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温声细语,谦和的态度充分展示了大家闺秀的仪态。参观我们园区其实是个体力消耗比较大的事,很多地方不是电梯可以直达的,需要通过抖窄的步行楼梯到达。老太太腿有点不好,我们看着心疼,让她坐着休息,不必去我们的天空农场、正秋阁、梦创空间参观。老太太坚持着说自己可以,慢一点,然后一步不落的全程参观,了解今天的冠生园集团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作为陪行人员,我很感动,老太太忍着疼痛,仍旧面带笑容,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老太太儿媳全程的细心照料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心有愧意,对父母的、对长辈的。
正秋阁是冠生园在100年周庆之际以兹纪念郑正秋特立。通往正秋阁的楼梯特别抖,台阶又很高,年轻的我们都得非常小心,冼家老太太坚持走上去,和郑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天,感受微风拂过。老人家抬起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感动。
郑正秋的后人中,本次出席的有:郑大罗先生(郑正秋孙子、郑小秋幼子)及其夫人夏女士、郑真如女士(郑正秋孙女,郑小秋二女)、郑真明女士(郑正秋孙女,郑小秋幼女)及其先生马进先生、郑智(郑正秋第四代,郑一星之子)。
大家在冼冠生的石像前主动提出留张合影。背后的墙上是“冠生园中华老字号”的铜牌,以及颁发的“创建于1915年”的创建年份证书。
郑一星先生(郑正秋长孙)上海现代第一代珠宝鉴定大师。196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比利时HRD钻石鉴定师,曾任上海珠宝测试鉴定处技术总监。社会兼职:上宝中心钻石珠宝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金银珠宝行业职业技能考官、《珠宝科技》编委,各珠宝院校兼职教授。之前拜访时见过一面,老人家话很少,也不显得特别精明,对于说到的珠宝鉴定大师,我没有什么感觉。今日郑老先生回沈阳去了,其子郑智先生(二子)代表出席,也是珠宝鉴定行业的专家。午饭时间聊了一下,方知这可并不是一般的珠宝师傅啊,是一代大师,是开创宗师。
郑真如女士(郑正秋二孙女),不知道老太太年轻时是做什么的,但是喊阿姨是完全发自内心。花裙、小卷的中发、清晰的眉目、吐着鲜红的唇色,吐字清晰、温暖。郑阿姨介绍自己时,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学习新东西的人,目前也在读老年大学。在后续的交流中,发现郑阿姨真的是心态年轻,研究复杂的编织钩绣技巧,钩织的褂子参加比赛还获得了非常好的名次,笑言第一名是块桌布,她不服气,桌布比起衣褂简单太多,认真的可爱劲让人动容。 午饭期间,郑智先生赞扬其二姑厨艺更是了得。一道芋艿饭堪称一绝,这里菜谱就不透露了,真心想要的可以留言。
在我们的邀请下,大家一起参观冠生园天空农场。非常喜欢,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有过知青下乡,耕作的经历。植物天然具备的生命的张力感染了大家,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愉快的半个小时。
郑大罗先生(郑正秋小孙子),也是我们最早联系上的郑氏后人,住的在郑小秋故居,距离我们公司地址较近,之前有过登门拜访,他和夫人都非常好客。同是新疆回沪老知青。郑大罗先生继承了郑正秋先生在杂文上的禀赋,写了很多作品:《别墅梦》、《爱情杂谈》、《冠生园轶事》、《我在母校当校工》、《我的大姐叫天真我的三哥叫大亨》等等。
沁园的书画文创气息得到郑氏后人的喜爱,欣赏了上海戏剧学院王邦雄老师的一些作品,王老师尝试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图像实验,创作的以“中国书法”与“荷花印象”为题材的“印象”系列,多次参加各种画展并获得好评。
郑真明女士(郑正秋小孙女)和她大哥一样,也是比利时HRD钻石鉴定师。算是相对年轻的一位,性格开朗,非常热心,对于我们提出的一些公益活动的邀请,一口应承。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哪里,可能园区内的人员都还不清楚,非常有“故事”的一景——“施泉”。有何说法,不如下次来冠生园参加活动时,现场了解,欢迎有朋自远方来。
这么一波人经历了繁华富贵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动荡又最终归于平静。他们在细节处仍旧叫我心动。我泡的每杯茶如果不方便发声说谢谢,他们手扣礼一定不落下,说话清晰温和,慈眉善目。吃饭时,看过其有人饭上了满满一碗知道自己吃不了,立马找服务员叮嘱上小半碗。说了微辣,店家上的时候没注意,辣的眼睛都红了,也没有一声抱怨,静静的白水里洗一下。我们企业宣传册的字比较小,老人们尽管眼睛不方便,依旧对着着宣传册仔细查看,不太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我......
临近告别时,两个家族的后人都表达了对冠生园这次组织的小聚的感谢,但毫无疑问,是我们更应该表达感谢,感激。没有他们先人对冠生园付出的心血,更不会有冠生园今日的百年繁荣。没有他们在困难时期,以实业兴国,以民族品牌凝聚万心,就不会有那个今天被我们无比崇敬的一代民族企业家精神延续至今。
冠生园集团今日已由产品为导向的传统食品制造业结合当下技术、时代背景,转型为以综合资产运营管理为主,鼓励创新、坚持变革,聚焦“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专注于青年创新创业服务,致力于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结合。新的时代下,我们展示了新的面貌,但创始人服务用户、专注品质的企业精神,将百世相传。
老子英雄儿好汉
郑正秋与儿子郑小秋
1910年,郑小秋生于上海,其父亲郑正秋当时是上海著名杂文作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挚友,郑小秋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自幼聪慧,6岁时能背唐诗百余首,7岁时,父亲带他到于右任家里做客,于右任问他:“你长大做什么?”小秋咧着小嘴,随口说道:“阿爸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于右任大喜,对郑正秋连声说:“老兄有福,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郑正秋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成田镇盐丁村的故居
郑小秋
抗战时期,已由童星成为著名影星的郑小秋在父亲的影响下,全心投入抗日救亡文艺工作。他有时到街头演出小活报剧,宣传抗日救国,有时翻阅资料,走访先烈遗属。当他翻看一页页震撼人心的史册,抚摸一张张先烈照片,郑小秋一想,先烈们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做亡国奴,不愿意让人生迷失了方向,更不愿意让享乐腐化了灵魂,这些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他在上海《申报》发表的《中国人的志气》一文中说:“我们要记住祖宗血染战袍,魂断沙场的壮举,今天面对凶恶的侵略者,我们要用自己的意志挺起了中国脊梁,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力,把侵略者的脊骨打断。”这段时期,郑正秋编导了故事片《姐妹花》,郑小秋与女影星蝴蝶担任主角,又是一鸣惊人,郑小秋在电影界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也引起了文学艺术界名人的注意。当时,夏衍把著名作家茅盾的小说《春蚕》改编成电影,登门访郑小秋,请他参与演出,小秋爽快地答应,并全心全意投入了拍摄工作。影片映出后各地好评如潮,郑正秋与郑小秋也被誉为“德艺双馨的父子电影艺术家”。
郑小秋故居
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英年早逝,年仅48岁,郑小秋悲痛万分,但他没有消沉。著名作家田汉来访,他含泪说:“先父未走完的路,我会继续走,一直走到尽头!”此后,他转向导演工作,先任助理导演、副导演,1940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与电影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抗战胜利后,朱石麟编出电影剧本《秋水伊人》,征求郑小秋的意见,小秋阅读剧本之后立即表示自己担任影片导演。欧阳予情编剧的《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小秋读后连声赞叹,表示愿为影片拍摄尽心尽力,此后,他又与著名导演洪深联合导演了这部影片。不久,父亲的老友田汉来访,当时田汉的剧本《梨园英烈》刚刚脱稿,正筹备影片的拍摄事宜,征求郑小秋的意见,小秋认为这是一部优秀影片,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导演和拍摄事务。他亲自面试选拔演员,还顶风冒雨选择拍摄场景,走访老一辈演艺人士,一丝不苟做好拍摄工作,令田汉感动不已。后来,田汉在《申报》发表的《<梨园英烈>拍摄感怀》一文中说:“老友正秋英年早逝,我曾在自撰的挽联下联中说‘谁人纾国难,正火热水深,老成凋谢,身后唯留兰桂香’,如今,正秋后继有人,小秋可说是兰桂长香了。”
郑小秋《孤儿救祖记》剧照
新中国成立初,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召集上海文艺界代表开座谈会,征求大家对繁荣上海文艺工作的意见,应邀出席的郑小秋建议在办好上海电影制片厂时,要增设上海科学教育影片厂,以影片为传媒推广科学知识。后来,上海市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郑小秋担任该厂导演,为科教影片这一新片种的发展贡献力量。面对新的工作,他刻苦钻研和学习科技知识,从国内外资料中寻觅科技新题材,与电影和科技界人士反复研究探索,一共拍摄了四十多部科教影片,其中多部获得奖励。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关注我们
带你行走潮汕 · 记住乡愁
www.qqzmcq.com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