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首尔10月10日专电专访: 新导演需要更多情怀——访釜山电影节入围中国导演王学博
新华社记者姚琪琳
“新导演需要用最大的热情追求处女作的最佳水准,同时投资方应该更看重新导演的长线发展而不仅是眼前的商业利益,”中国新晋导演王学博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于本月6日在韩国釜山拉开帷幕。王学博的导演处女作《清水里的刀子》入围电影节唯一竞赛单元,参与角逐最高奖项新浪潮奖。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石舒清获鲁迅文学奖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回族老人和一头老牛的故事,用油画般的画面展现了亚洲内陆腹地人民的坚韧和对生命的敬畏。
《清水里的刀子》由著名导演尔冬升、张猛和万玛才旦共同监制,台湾剪辑大师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影片7日在釜山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
王学博介绍,这部处女作的诞生历时10年之久。他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体验生活10个月,但8年前的一次拍摄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暂时放弃了拍电影而转做制片人,直到近年在电影界积累的条件成熟后才了却心愿。
王学博说,导演的情怀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尤其新导演的处女作最需要的就是把内心对剧本的冲动用影像表达出来,有情怀才会有更多思考,从而让电影有更多的观点和呈现方式,这样电影才会有更多突破的可能。
不过对新导演、特别是王学博这样的艺术片导演而言,影片投资都相对较低。王学博说,影片呈现效果与预算息息相关,所以《清水里的刀子》这部影片把有限的预算更多花在了影像和声音设备方面,因为这些设备的效果“一分钱一分货”。
王学博之前担任影片《塔洛》和《锤子镰刀都休息》的制片人,两部电影分别斩获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51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塔洛》曾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王学博说,自己真正做导演以后才深刻体会到对新导演的预算分配应更重视长远发展。比如投资300万元的影片改成200万元预算来做的话,资金压力会小很多,但影片质量的差距远不止节省出来的100万元。他认为,只有投资方、制片人和监制专业化,并能够真正认识到一个剧本的价值,电影行业未来的价值才会提升,而这对投资方来说是冒险,也是考验。
他说,从新导演身上赚钱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版权增值、名誉收获和未来的合作机会等,未必只是他的处女作。这就意味着扶持新导演这种长线投资要比投资成熟导演花费更大的心血。
除《清水里的刀子》外,一同入围今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单元的中国电影还有刘雨霖导演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和藏溪川导演的作品《捐赠者》。
本届釜山电影节将于15日闭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