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了
(?点击阅读)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汉代的绘画。
汉代,是我们中华民族鼎盛的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汉,一个唐,这两个时期所孕育的文化艺术也是最繁荣的,被称为“汉唐雄风”。
汉代的绘画,如马王堆出土的帛画,还有墓室壁画、漆画等,留存不少,但其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墓室石刻。汉代兴厚葬,相信人死后能升天,特别是那些贵族希望死后还能照样享受阳间一样的豪华生活,便把生前的生活情景都刻画在墓室墙上或地上,用花岗石或砖作为材料,好永生长存,历千年而不朽。而我们后人,也正好通过这些保存下来的画像石或者画像砖了解汉代的生活情景和历史面貌,同时也了解汉代艺术的风貌和品格。
汉代时空之旅开始啦!
武氏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边约15千米处,建于东汉。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虽然是减地平雕加阴线刻,但大都沿用了战国宴乐铜壶的平列式构图法。平行线分隔形成几个平行空间,然后有序地排列车马、神仙、宫女、侍从、马队等。
武氏祠画像石中以“荆轲刺秦”和“泗水取鼎”最为有名,两者均为汉代最流行的画像石刻题材。“荆轲刺秦”讲战国时代燕太子丹派了一个叫荆轲的武士去刺杀秦始皇,同行的是号称“天下无敌” 的武士秦舞阳,还带了投降燕国的秦国将军樊于期的头颅。结果呢,秦舞阳见到秦始皇时被吓得发抖,倒在地下起不来,荆轲怒发冲冠,一刀却刺在柱子上,被武士拦住,这时,秦始皇醒悟过来拔剑刺中了荆轲。
其下面的图案是伏羲女娲,人身蛇尾,正在交配,孕育人类。除了在构图上传承了平列式构图,人物造型方面也继承了方圆法则,非常注重人物外形的方圆节奏。减地平雕加阴线,有很强的厚重感。
这幅画取材于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听说有个鼎落在泗水里,于是就派了很多兵马去泗水打捞。这鼎都已经捞上岸了,突然从鼎里伸出一个龙头,把绳子咬断,鼎又掉落水里,再也找不到了。
大家看这幅画像的基本构图,平行结构,上下分割,它的特别之处就是用了一个三角形来破,这是一个大破,不是小破,形成一种交叉结构。在造型上特别是外轮廓的方圆处理,极富节奏感,尤其是马,塑造得非常厚实、强壮:屁股夸张得特别圆实,肚子腹部处理成一条直线,背部则形成圆的起伏,还有四条健壮的细腿。汉代马的造型多种多样,都特别的经典。武氏祠画像石的主体构图样式均为平列式构图,这种构图样式延续千年而不衰。
四川出土的画像砖跟山东的画像石比起来,生活气息更浓厚一些。弋射收获画像砖,上段为鱼塘,满塘有莲有鱼,还有水鸭,左方树下有两人张弓仰射,“惊鸿为之乱飞”;下段为田谷收获,有两人在前持镰割稻,三人在后拾稻、扎稻,一人送饭来到田间,是一幅十分生动的农田景象。上部是向外的放 射性结构,底下回眸相顾,是向心而收的,这是构图上放与收的一个对比。
此图中部偏左置大小两鼎,杯盘尽撤,管乐齐鸣,应该是宴罢而进行歌舞的场景。右上方一人弄丸,七弹齐飞;一人舞剑,并用肘顶瓶。右下方一高髻细腰伎女,正拂长袖而舞,夭矫凌空。中下方一人摇动鼗鼓,以调节奏。左下方有二人坐于一席,齐吹排箫。左上方席上亦坐有二人,一男子展开长袖势将起舞,一高髻女子似乎也在吹奏排箫。汉代杂技盛行,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幅画表现得十分生动,总的来说仍是平面排列,不讲透视空间,但强调了动与静的对比、黑与白的节奏,使画面富有音乐感。
(本文节选自《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
了解更多现代重彩知识请看
▼
《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
小编推荐
刘绍荟作为现代重彩画的主创者之一,执着地坚持这一创作风格,并努力延续发扬现代重彩画。《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是刘绍荟在“现代重彩高研班”课堂上的讲稿,包括十五篇有关现代重彩画的文章,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现代重彩的源头、现代重彩的流传、作品分析、作品赏析。
全书浅入深出,通俗易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刘绍荟十几年来创作实践的回顾,是关于重彩画的理论总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查看《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