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流过,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张怀瑾《书断》
《琅琊台刻石》
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
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拓片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唐代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
?青岛琅琊台博物馆
青岛琅琊台博物馆,致力于琅琊文化的挖掘与提升。为了使广大学者以及书法爱好者对琅琊文化、琅琊台刻石有更深入的了解,特编《琅琊台刻石》一册。书册中记载了秦始皇颂诗部分,以及秦二世诏书内容。
据《琅琊台志》说,唐宋年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等,明清年间丁耀亢、高凤翰、刘翼明、王无竟、李澄中、颜悦道等都为琅琊台留下了文墨书香。
其中,就有大文豪苏东坡。他自己用文字记录了他来琅琊台的起因:
书琅琊篆后
宋·苏轼
秦始皇廿六年,初并天下,廿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出日,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自始皇帝廿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九十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文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诸石,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正月七日甲子记
苏东坡在文字中说,从秦始皇28年算起,至当时有一千二百九十五年了,他来驻守高密,于民间偶得旧纸本——琅琊刻石的拓片。他又评论说,秦朝虽无道,然而所刻下的碑文属登峰造极的书法绝品,其文字之工,空前绝后,世人莫及。
琅琊刻石上的字,给书法造诣极深的苏东坡以强烈震撼,也像块巨磁一样吸引他决然前往琅琊台。
这块琅琊刻石,不是普通的刻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历代皆有高评。刻石上的字,也不是普通人写的。均为秦朝李斯用小篆书写,“颂德诗”部分是李斯为卿时所写,“二世诏书”部分为李斯为相时所书。
历代集评
小篆者,李斯造也。或缕纤曲盘,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硅壁错落以争鸣。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李斯是祖,曹喜、蔡邑为嗣。
——唐 张怀瑾《六体书论》
李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
——唐 李斯钟《书后品》
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廿九字及《琅琊台碑》较之,形神具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巫也。
——清 杨守敬《跋长安本峄山刻石》
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舆文者。
——清 刘熙载《艺概》
秦分裁为整齐,形体增长,盖始变古矣。然《琅琊》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
——清 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微信:qdlytfjmsq
微博:@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惊喜!
阅读
阅读
精选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