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始环评审批前公示。这是广州即将开始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根据环评报告,该项目投资超过60亿元,预计2022年底完工。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线路总长约48公里,其中主线长度约44.9公里,支线线路长度约3.1公里。主线线路主要沿着地铁11号线,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全线共设46座出地面井,其中与11号线车站附属合建24座。支线线路在天河区范围内,主要沿科韵路敷设,全线设4座地面井。
这一综合管廊的众多细节得以首次披露:该管廊为环形管廊,长度近45公里的,在地下呈现“波浪形”,最浅的大约距离地面4米,最深处超过36米;而管廊本身也是个“大家伙”,直径有6米,里面不仅有排水、消防、通风等众多附属设施,每隔20米还设有“路牌”,防止维修人员迷路。
地下综合管廊释义
地下综合管廊,又叫综合管沟或共同沟,是通过将电力、通信、给水、供热、制冷、中水、燃气、垃圾真空管等两种以上的管线集中设臵到道路以下的同一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它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管廊一般需要建设附属设施系统,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排水系统、标识系统等。
地下综合管廊分为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管廊、混合式管廊四种。干线管廊容纳市政管线主干网,不连接用户。支线管廊是连接干线与用户的重要纽带。缆线管廊为仅收容电力、电信缆线的小型管廊,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混合式管廊则为上述一种或几种管廊的混合。
地下综合管廊优势
与传统管线铺设方式相比,地下综合管廊优势明显。地下综合管廊可以节省城市用地、延长管线使用寿命、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管线维护成本,实现统一信息系统和智慧管理,增强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综合考虑直接效益与外部效益,公共管廊与传统直埋法相比,有利于实现全社会效益最大化。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地下综合管廊特点
1、管线高度集中
综合管廊工程是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个市政共用通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体,实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
2、建设地段繁华
综合管廊宜建设在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城市核心区、中心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开发区、重要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向流的交叉处、过江隧道等。
3、附属工程系统庞大
综合管廊内设置通风、排水、消防、监控等附属工程系统,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实现全智能化运行。
地下综合管廊前景
截止2015年,全国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城市综合管网建设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按此前住建部的预测,假设我国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将带来约1万亿元的投资。如果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今年1月以来,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通过下发文件、组织培训会议、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推动地下管廊建设,调动地方政府热情。
专家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政府基建投资的着力点之一。
地下综合管廊与BIM
城市综合管廊具有设计标准高、施工体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全过程,通过方案模拟、深化设计、管线综合、资源配置、进度优化等应用,避免设计错误及施工返工,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工期效益。
看看BIM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做些啥?
◆利用BIM技术对管廊节点、监控中心结构、装饰等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提前模拟设计效果,对比分析,优化设计方案。
◆利用BIM的3D实比例模型进行管线碰撞检查。
◆将模型导入到Navisworks软件,采用第三人行走模式,进行净空检查。
◆结合勘察资料、设计图纸,利用BIM技术建模,厘清桩端持力层、岩面等关键隐蔽节点,提前制定施工管控措施。
◆利用建筑、结构、管线的综合3D模型及Navisworks软件虚拟漫游,进行可视化交底,并在管线安装过程中实时对安装工况及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偏。
◆利用BIM的参数化、可视化模型等特点,集中物资、价格、形象进度等信息,方便施工资源调配及进度优化控制。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方兴未艾,将在勘测和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信息化线监控四大产业形成一个万亿级市场。BIM技术势必成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有力支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