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唐宋时期才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而非实战中的武器。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其实并无此物。
偃月刀,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北宋初期《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柄末有鐏。由于比较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事实上,关羽是否用刀作战一直是个疑问,《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的一个“刺”让人有了诸多的疑问,如果是刀,应是“劈”“砍”等说法。
通过这个“刺”字,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用的兵器属于矛、戟之类的直刺兵器。有专家考证出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象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通过专家的释疑,终于可以将关刀杜撰说确定下来了。
不但如此,综合专家对各个时期兵器起源和各个时期发展使用的考证,小说中徐晃的大斧、黄盖的铁鞭、武安国的铁锤、吕布的方天画戟也有可能都是虚构出来的。
上面已经提到关刀是虚构出来的,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出现在小说之中的呢?从《三国志·关羽传》看,关羽用的貌似是矛或者戟。在唐、宋时代,人们对关羽兵器的描述则更像是一把剑。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曰:“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曰:“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
到了元代,关羽用刀的说法开始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元人郝经《重建庙记》曰:“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之后在元杂剧中,关羽也是用刀。
在公认的《三国演义》成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三国志平话》中,关羽也是用刀参加“三英战吕布”的:“第三日,吕布又搦战,众诸侯出寨,与吕布对阵。张飞出马持枪。张飞与吕布交战二十合,不分胜败。关公忿怒,纵马轮刀,二将战吕布。先主不忍,使双股剑,三骑战吕布,大败走,西北上虎牢关。”从这些资料分析,关羽使用的兵器从矛(戟)至剑,最后在刀上正式定型了。
那么,关羽的真实兵器是不是可以确定为矛(或戟)呢?《三国志》中的确说关羽“刺”颜良,但却也说“斩”其首而回。所以单凭这一个“刺”就推定关羽是用“矛”或“戟”实在太草率。
其实,在长柄上安装有大刀或者剑的武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装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这种兵器和大刀、双刃二郎刀同出一宗,砍、削、劈均可,而且不会太重,使用起来灵活自如。
这种“斩马剑”还有一个大刀所不具备的使用方法,那就是“刺”。而唐人郎君胄的《壮缪侯庙别友人》中的“一剑万人敌”,以及众多史料中对关羽是使用砍劈类兵器或是刺杀类兵器记述的混乱,或许是因为在那时关羽的兵器确实兼备了这两类兵器的功能,这无疑就指向同时具备砍、削、劈及刺的功能的“斩马剑”。
“偃月刀”是从“斩马剑”发展而成,流行于北宋时期。它主要是在大刀两侧加上两块金属圆片,故名“偃月刀”。一则以增加刀的重量,二则加大对刀身的保护。此时的“偃月刀”多用于对付装甲骑兵的进攻。基本战术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就曾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
罗贯中大概就是用了汉时有的武器而冠上汉时没有的名字来描述关羽的兵刃,引出了误会。至于“青龙”之说,大概就是罗的艺术加工了。罗给关制作的形象是“好着青衣”,那么,给他一把“青龙”刀就合情合理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