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卧底揭秘:保健品和理财骗子,如何把老人的储蓄骗得精光?)
这些报道记者卧底调查之作,每一个案例都触目惊心,每一种骗局都防不胜防,每一句警示都值得牢记!文章很长,但值得分享给自己爸妈和朋友。不让我们的爸妈被骗子忽悠,是关爱,更是责任。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来源|第653期《瞭望东方周刊》
栏目|深度调查
A、免费讲座和赠品编织的“保健品陷阱”
如何从一场“偶遇”开始,骗光老人所有积蓄
【导读】
看案例之前,先想一想:让一个老人(甚至可能是高知老人、医生)花光积蓄购买劣质保健品,总共需要几步?记者调查发现,答案是5步——
第一步:精心设计一场“偶遇”。骗子们总是表现得比子女都还贴心,嘘寒问暖博取信任,为“待宰”老人建病历档案。骗子说:“第一次见面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是极其愚蠢的做法”
第二步:邀请老人参加“免费讲座”。骗子公司有一套滴水不漏的“话术”,用各种“先到先得”的赠品引诱老人进圈套。骗子说:“老人都爱占便宜,要让他们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大馅饼,不捡就吃亏”
第三步:现场编排“爱心陷阱”。车接车送,把老人们聚拢到讲座现场,假冒的“老板”会讲故事忽悠老人,工作人员造气氛。骗子说:赠品宣称价值5万,实际是不足500元的地摊货
第四步:“买产品才送赠品”。想得到价值5万元的赠品?先花3000元购买2盒保健品才行。带的现金够不够?可以跟您一起回家刷Pose机。骗子说:“免费赠品吹嘘得越贵,老人越觉得保健品便宜”
第五步:收网,把老人积蓄骗光。骗子并非只卖单一的保健品,而是会根据老人的多重疾病给出组合型的保健品购买方案。骗子说:“这些老人们不会只被骗一次,他们是永久客源,会无限期地榨取,直到他自己明白这是一个局”
两年前大热的家庭伦理剧《老有所依》中有这样一幕:一个年轻的保健品推销员在公园遇到一位老人,一通称赞后邀请他去听公司的产品推介会,最终骗得老人一次性购买了5000元保健品。
诡杰当初看到这一幕时,还特意把70多岁的父亲诡连胜叫到电视旁指着屏幕叮嘱说,千万别上这种当。他还记得,父亲当时也觉得这骗人的手段太低劣,傻子都能看出来,并信誓旦旦地说:“我绝对不会上当。”
没想到两年后,同样的剧情还是发生在了父亲身上。 他在保健品销售员的哄骗下,先后买了1.5万元保健品,几乎花光了不多的积蓄。直到现在,诡连胜仍不听儿子劝阻,定期购回高价保健品。
在诡连胜居住的位于北京南五环附近的老旧小区,和他一样受骗但仍深陷其中的老人不在少数。而在整个中国,有着诡连胜一样遭遇的更多。
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极其拙劣的骗术能让老人深信不疑。
当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进入北京一家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保健品销售公司后,才发现 这些公司熟知老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深谙如何获得老人的信任。
那些在外人眼中看似滑稽的骗术实际上是暗含了各种套路的销售秘籍,他们步步为营编织出陷阱,让老人们最终沦为待宰的“羔羊”。
1
“第一次见面就向老人推销产品很愚蠢”
第一步:精心设计“偶遇”,嘘寒问暖博信任,建立档案
老人们在听“公益健康讲座”
一个炎热的午后,腿脚不好的诡连胜在跟几个老伙计下完象棋后,起身往回走,准备回家午睡。没走多远,一个身穿白色T恤的年轻人迎了上来。
这个23岁的年轻人名叫王威,来自北京某生物科技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就是记者此后“入职”的保健品销售公司。该公司隐藏在北京大红门附近的一座新建写字楼里,没有明显的标识。
看见诡连胜走路不麻利,王威就一直把他扶上楼,送进家门。此举令诡连胜大为感动。 “我儿子都很少这么做,一个陌生人这么有爱心很难得。”后来,他向记者讲述这件往事时,反复表达了对王威的好感。
然而, 诡连胜并没意识到,那是一场设计好的“偶遇”,是王威用来引起他注意的第一步,也是很多保健品销售员搭讪老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时起,他已经进入保健品公司精心设计的“圈套”。
“你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老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他才有可能信任你,否则你无法进行下一步,更别谈让他买东西了。”上述保健品销售公司负责人何宁在给记者做“入职”培训时反复强调。
在她看来,第一次见面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是极其愚蠢的做法,失败几率为100%,“这反而会让老人产生极强的防备心,以后就更难信任你了,这个客户就彻底失去了。”
王威的第一次露面显然成功地给诡连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令他深信站在眼前的是一个和孙子年龄相仿的孝顺小伙子。他把王威拉进屋,还拿出了珍藏许久的好茶,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对王威至关重要,他摸清了诡连胜的身体状况:腿疼了十几年、有高血压、肾也不好。 那些在诡连胜看来极其体贴的嘘寒问暖其实暗含着保健品销售公司更大的目的——为“待宰”老人建病历档案。
而这个档案将是何宁能否成功卖出保健品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卖保健品。”
聊天结束后,王威记下诡连胜的电话便离开了,此间他从未提过保健品,更未提及自己的职业。就这样,王威及其身后的保健品销售公司成功获得了老人的个人信息,也收获了信任。
这是当前保健品销售行业收集老人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当然, 也有一些保健品销售公司倾向于采用更简单、更具诱惑力的方式——通过赠送免费生活用品换取老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健康信息。
2
“老人爱占便宜,要让他觉得天上掉馅饼”
第二步:使用“话术”,邀老人参加免费讲座,赠东西
记者暗访的保健品销售公司售卖的保健品(左)。保健品公司免费赠送的“夜明珠”(右)
利用同样的搭讪方式,王威在半天内就成功拿到了5个老人的信息。但对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成为潜在客户,它们需要找到最有“潜质”的老人客户。
“ 我们要找的是年龄在65岁以上,身体有问题的老人,那些身体健康的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何宁说, 年龄越大,老人对事物的判断力越弱,也就越容易相信别人,“80岁老人肯定比60岁要容易上当。”
除此之外,王威选择目标的另一重要参照指标是——是否独居。
“独居老人都比较孤单,防备心不强,手里也有些积蓄,加上没有孩子的阻拦更容易上钩。”何宁说,凡是和孩子同住的老人很少被骗。
接下来,王威要做的是和老人们保持联络,关心老人们的日常起居。“这个阶段就是要巩固老人的信任,要让老人们觉得你是真的关心他,这样他才会完全信任你。”他说。
两天后,结束短暂的嘘寒问暖,王威便露出了真面目。他给留有信息的每个老人打电话,邀请他们第二天上午来公司参加一个“公益健康讲座”。
打电话要说的内容均是公司统一编辑好发给每个销售人员的,业内称之为“话术”,几乎所有保健品销售公司的“话术”都一样,内容大致如下:
“爷爷(奶奶)好,我是中国老年福利协会(或者XX爱心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为了庆祝建国或者建党XX周年,也为了感谢你们为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们协会准备向老人们免费发放一批生活用品,名额有限,我特意给您留了一个,您明天上午X点到我们公司来领吧!”
何宁特意提醒说, 如果老人存有疑虑,销售要反复提醒他这是免费赠送,且这些产品非常有限,先到先得,“老人们都爱占便宜,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捡就吃亏了。”
对何宁来说,这一步极为关键,因为来人多少将直接决定着能卖出多少产品。
尽管在明眼人看来,这些说辞漏洞百出,稍有常识便能分辨真假,但在老人们看来,这确是毋庸置疑的“好事”。前期积累的信任加上免费赠品的诱惑最终让老人们沦陷。
王威总共打了7个电话,包括诡连胜在内的6个老人都答应了第二天去参会。
3
“宣称免费赠品价值5万,实际批发价不足500元”
第三步:用精心编排的“爱心陷阱”,让老人们纷纷落泪
老人们在津津乐道自己中了大奖的时候,从未想过第二天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在同一地点上演了无数场的“爱心陷阱”。此刻的他们就像已经入网的鱼,只等渔夫收网了。而这张网,在业内,被称为“会销”(即通过开会的方式来销售产品)。
第二天早上5点半,王威就和几个同事从位于北京刘家窑附近的集体宿舍出发了,他们要赶在上班高峰到来前接到老人们。出发前,何宁还在公司的微信群中给了所有人一个例行的红包以示鼓励。
早上八点,北京大红门附近的那间用幕布临时隔开的会议室里就坐满了陆续赶来的老人,这些拉着布袋的老人有自北三环而来的,也有诡连胜这种从南五环而来的,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也有70岁,一共42位。
整个场面就像茶话会一样,气氛热烈,王威和同事们“贴心”地给老人们端茶倒水,抑或蹲在老人的身边“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身体近况。何宁则在幕布后静待“讲座”的开始。
离开场还有十分钟,何宁特意把所有销售人员召集在一起,叮嘱大家要配合演讲者,“该鼓掌时鼓掌、该大笑时大笑,要炒热现场的气氛,绝对不能冷场。”
8点半,随着会议室后方的幕布被拉开,一个脸色黢黑、光着头、带着大串佛珠、少了一只手的“张总”在“女秘书”的陪同和王威们的欢呼声中出场了,俨然一副“黑老大”的派头。
这个实为该保健品销售公司老板的“张总”在讲座现场自称是来自西部的企业家,此次专程赶来北京给老人们发放公益物品。接下来,他在现场悲情音乐的伴奏下讲述了自己悲惨的童年经历及其奋发图强的中年经历。
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夹杂着玩笑和励志故事的话语让现场陷入节奏性的笑声和沉默之中,老人们听得入神。再后来,他讲自己如何孝顺父母,还现场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惹得老人们纷纷落泪。
话锋一转,“张总”开始以自己看起来有点虚弱的身体为切入点,给老人们传授养生知识,并顺势大力推介那些具有神奇功能、即将赠送给老人们的“爱心礼品”。
这些礼品包括一颗宣称来自阿富汗的夜明珠,一串来自西藏、专门请高僧开过光的佛珠,一床产自韩国的功能蚕丝被,一套绝版的收藏纸币,一盒能够驱寒排湿的皮肤软膏。
按照“张总”的说法,这五件免费赠送的礼品价格高达5万元,其中夜明珠就售价3.8万元。但据该公司内部人员说,夜明珠和佛珠分别购自潘家园旧货市场和大红门附近的地摊,两者加起来批发价不到70元。
而剩下三件礼品加起来的价格也就300元左右,五件礼品合计价格不超过500元。
4
“一种保健品,月销售额500万”
第四步:买高价产品才送“超值赠品”,老人举着钱抢购
“要把这些免费赠送的礼品说得越值钱越好,这样老人们才会觉得即使后面花钱买了保健品也值了。”何宁说, 当老人们对这些赠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才是推销保健品的最佳时机。
的确如此。“张总”在讲完这些礼品具有抗癌、美容等神奇功效后,并不急于向现场的老人们发放礼品,而是顺势介绍起了全场唯一的收费保健品——具有养肾功能的某品牌参加茸口服液。
这才是本场讲座的目的,也是该公司要卖出去的保健品, 一套包含两盒参加茸口服液的产品售价3000元,单盒均价1500元。但据记者事后调查,该品牌的参加茸口服液单盒批发价仅在45~50元之间。
只有购买该产品的老人才能免费领取上述礼品,购买份数越多领取的礼品越多。此时, 除两位老人离场外,剩余的40位老人都高高举起了手,挥动着手里的百元大钞,抢购产品。
最终,这40位老人一共购买了42套产品,总价12.6万元。其中一对70多岁的夫妇一次性购买了1.2万元产品,诡连胜也买了3000元的产品。
“这还算人来得比较少的场,多的时候一上午能卖20万元。”何宁说,该公司每月仅此一种保健品销售总额就在500万元左右。
至此,这场持续了3个小时的“公益健康讲座”在老人们的抢购中落幕。
一些没带现金的老人由拿着POS机的销售“护送”回家取钱。而诡连胜则因家里已无积蓄,给王威写了欠条,约定月中退休金发下来后把钱还上。
“两个月后再请他们来,还会买第二次。”何宁说,对大多数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毕竟数量有限,所以它们只能采取定期循环的方式推销产品,以此来保证客源不中断。
也就是说, 这些老人们不会只被骗一次,而是会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当作永久客源,无限期地榨取,直到他自己明白这是一个“局”。但事实是,鲜少有老人能自己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依旧是一次次心甘情愿地受骗。
当天下午,王威又出门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与诡连胜所住小区相邻的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他要寻找下一个“诡连胜”。
而回到家的诡连胜则按照“张总”给的使用方法,把那颗号称能让人年轻十岁的夜明珠放在脸上反复摩擦。
不出意外,一个月后诡连胜还会接到王威的电话,邀请他来听另一场“爱心健康讲座”。
5
“保健品最容易上钩,高知老人也会被骗”
第五步:并非只卖单一产品,会“量身定做”,反复榨取
在来这家位于北京大红门附近的保健品销售公司之前,何宁在另一家同样性质的公司干了近8年时间。
“这些保健品销售公司大多只有几十人,但一个月能卖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产品。”按照他的说法,仅在北京就有500家左右和其公司一样专卖老年保健品的销售公司,而在全国这样的公司有近万家。
“不光是大城市,小县城都有这样的公司。”何宁说, 保健品是老年人最容易上钩的产品,也是目前国内做老年人“生意”最集中的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何芳珍也赞同这一观点。
何芳珍也曾受骗买过数万元的保健品。当她跟朋友讲述自己的受骗经历时,多数人都非常吃惊。他们无法想象, 一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人居然也会轻易相信保健品拥有神奇功效,“他们觉得我可能在其他事情上受骗,但绝不可能上保健品的当。”
在此之前,何芳珍曾听身边的朋友讲过类似的受骗经历,当时还曾嘲笑对方没有一点医学常识,不曾想自己也成了那个当初自己嘲笑的人。其实,像她这样拥有较高学历背景、自认为有辨别能力的受骗老人不在少数。
根据她的研究, 老年人买保健品受骗的案例在整个老年人被骗案例中占比最高,“我见过的受骗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买保健品方面上了当。”何芳珍说。
在她看来,这并非没有道理,“老人们身体多少都有点毛病,高血压、风湿这类病很常见,推销给老人们的保健品基本上都是针对这些常见病的,老人们自然会轻信。”
这正是何宁攻破老人心理防线的利刃,“我们就是要反复向老人们强调产品的神奇功效,让他们明白与其去医院受罪还不如花点钱买药吃实惠。”
并且, 这些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并非只卖单一的保健品,而是会根据老人的多重疾病给出组合型的保健品购买方案,让老人们的一次性消费最高可达万元以上。
事实上,保健品并不是老人们受骗的唯一领域,与健康相关的功能器材类产品,同样在围捕他们。
保健品防骗小贴士
1保健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也不能代替药品使用,更不能宣传拥有治病效果,如果有销售人员说保健品拥有抗癌治病的神奇功效,可断定为骗子。
2保健品上市前必须获得食药部门的批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文件,只有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或者批准文号为2004年之前的“卫食健字”的商品才是保健品。如果批文不对,则可以初步判定为假冒产品。
3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保健品栏查询产品信息,如果查询不到或者查询信息与宣传信息不符可断定该产品存在问题。
●●●
B、涉老理财:圈套里的迂回战术
广场上,有个黑影给大妈们下了个套
【导读】
☆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太多,老年人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如果直接推销理财产品,很容易被拒绝。于是,骗子公司开始采取迂回战术,抓住老年人常感孤寂的弱点,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社交平台,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后,再吸引他们购买其理财产品。
☆“很多时候在社区活动的老人不太容易信任陌生人,所以我一般比较爱去公园,那里的老人组织松散,更容易接近。”
☆“很多老年人做投资都是只认人的。只要他认可你这个人了,根本不关心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有些老人甚至不看合同内容就跟你签了。”
☆“那孩子基本上每隔一天都会给我打个电话,问问我的身体状况,知道我腰不好,还专门从网上给我买了护腰带寄到家里。有时候比我自己的孩子做得都好。”
☆有一个客户,她跟了8年才知道对方家底极其殷实。“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拿出10万元的闲置资金投资,那意味着他很可能有100万元的现金资产。如果他投了50万元,家里至少也要有200万~300万元。”
2016年初,震惊全国的e租宝案爆发时,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做投资理财顾问的李飞还在跟父母讨论这场“庞氏骗局”。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时隔半年,自己67岁的母亲也会深陷P2P的投资骗局。
“投资公司的老板跑路了,她那7万多块钱算是血本无归了。”李飞告诉记者。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各种骗局一直层出不穷,而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将目标瞄准了像李飞母亲这样有理财需求、又不太懂理财门路的退休老人。
一些投资公司惯常的欺骗手段是施以小恩小惠、打感情牌,以此突破老人的心理防线。
但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来说,这很难奏效。于是, 投资公司开始采取迂回战术,抓住老年人常感孤寂的弱点,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社交平台,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后,再吸引他们购买其理财产品。
前不久,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进入北京一家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做投资理财的P2P公司,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1
小区老人不好骗,公园跳广场舞的更易上当
老年人对理财骗局越来越警惕,骗术也不断升级
2016年8月初的一个下午,63岁的高丽梅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北京市北三环的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参加免费舞蹈培训。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其他20多位老人,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50岁出头。
高丽梅和舞蹈队的队友们大都住在中关村附近的社区,平时主要在社区跳跳广场舞。但是,2016年5月,前述投资管理公司的客户经理跟她们搭上了讪,邀请她们参加舞蹈大赛。
像高丽梅这样有固定活动团队的老年人,很喜欢参加类似的比赛活动。这样,她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专业舞蹈老师的点评还能让她们提升技能。
“跳得好了,还有奖金。”高丽梅告诉记者。
她不知道的是,这种心理,正好给了别人钻空子的机会。
前述投资管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吴莉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从事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工作,最近几年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了老年人身上。
吴莉一般是从公园、社区或者广场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寻找目标, “很多时候在社区活动的老人不太容易信任陌生人,所以我一般比较爱去公园,那里的老人组织松散,更容易接近。”
早上或者晚上,吴莉会去公园转转,看到有老年团队在唱歌或者跳舞,她就会停下来,在老人休息的间隙,就过去聊天。
“阿姨,我在这儿看了很久,感觉你们表演挺棒的,有没有兴趣参加我们公司组织的舞蹈比赛啊?”这是吴莉的标准开场白,也是将话题继续下去最好的引子。
“现在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太多,老年人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如果直接推销理财产品,很容易被拒绝。10个人里面,有一半人会直接拒绝,你连介绍产品信息的机会都没有。”吴莉说。
所以,2016年初,前述 投资管理公司为了搭建客户渠道,拓展理财业务,专门成立了一家组织老年人娱乐活动的文化传媒公司。
有了这家传媒公司,销售员就更容易接近老年人。
“一定要突出比赛,弱化投资理财,不然很容易引起老人的反感。”吴莉说。
2
只要获得老人信任,很多人不看合同就签字
今年吸纳资金2亿,明年就涨到5亿
高丽梅等老人跳舞的过程中,客户经理陈卫国不仅一直在舞蹈室陪着,还忙前忙后地帮老人们拍照、送水、协调修空调。
“这些孩子们都很贴心,很为我们着想。”高丽梅说。
“贴心”正是陈卫国们获取老人信任最基本的套路。
比如吴莉,跟老人们建立联系之后,她还要隔三差五地到这些老人们唱歌跳舞的地方转转,混个脸熟。
“你可以帮她们录点视频,搬搬东西,做好服务。然后找合适的机会拉家常,拉近彼此的距离。”吴莉说。
拉家常也要讲究技巧。
聊天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最好先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家住在哪个社区、之前做什么工作、家里的孩子怎么样、有什么兴趣爱好。“ 通过这些简单的交流,就可以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判断老人的收入情况,以此决定继续跟进时花费多大的功夫。”吴莉说。
双方有了基本的信任之后,就可以更深入一点,了解对方的投资习惯、投资计划。
吴莉的经验是, 双方熟悉之后,老人们一般都会主动问起公司的具体情况,“这个时候你再推销公司和产品,就水到渠成了。”
但陈卫国却并不满足于这种集体的交流。对于一些优质的客户,他还要定期拜访。“有时候甚至需要你自己出钱买点小礼物给他们,不一定要贵,但一定要用心。”他告诉说。
记者接触到的多个客户经理都称, “很多老年人做投资都是只认人的。只要他认可你这个人了,根本不关心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有些老人甚至不看合同内容就跟你签了。”
在刚刚结束的中老年舞蹈大赛上,这家投资管理公司最终与北京超过150支中老年舞蹈队建立了联系。按照平均每队20人计算,它获得了一个3000人的目标客户群。
“根据经验,每队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会购买我们的理财产品。”陈卫国说。
照此计算,这家公司只用了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1000人左右的客户资源。而其产品的投资门槛是5万元起。
在这家公司的培训记录上,记者看到, 该公司2016年吸纳资金的计划是2亿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变成5亿元。
3
骗子可以花8年时间钓一条“大鱼”
为了解客户专门报班学画画;平时寄礼物,比孩子贴心
吴莉说,对于销售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达成并不意味着双方联系的结束,“尤其是对一些优质的客户资源,要长期维护。”
比如,对于一些已经买过理财产品的客户,吴莉同样会经常联系。公司举办理财讲座、小型聚会等回馈活动时,她会主动打电话邀请客户参加;平时没事的时候,也要经常打电话给这些老人们,聊聊家常,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状况,甚至会定期登门探望。
“比对自己家的老人还上心。”记者接触到的一位保险推销员表示。
他告诉记者,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老人,不能一味地只打感情牌,要真正地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对症下药。他曾经为了赢得一位酷爱中国画的大客户,专门去上了一周的绘画艺术鉴赏课程。
总之,销售员要通过各种手段,渐渐把产品推销员与客户的关系,转变成朋友甚至家人的关系。
“那孩子基本上每隔一天都会给我打个电话,问问我的身体状况,知道我腰不好,还专门从网上给我买了护腰带寄到家里。有时候比我自己的孩子做得都好。”
因为P2P公司跑路而让积蓄打了水漂的李飞母亲始终不愿意相信,那个对她无微不至的业务员小王欺骗了她,尽管她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老人们都想不到,这些努力,只是业务员为了获取高额提成的一种手段。
“因为投资具有周期性,长期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能够提高续投率。其实真正的有钱人很难信任别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投入。”吴莉坦言。
她曾经无意中“钓到过一条大鱼”。有一个客户,她跟了8年才知道对方家底极其殷实。“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拿出10万元的闲置资金投资,那意味着他很可能有100万元的现金资产。如果他投了50万元,家里至少也要有200万~300万元。”吴莉透露。
4
潜在风险巨大,稍有不慎人财两空!
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P2P公司设立自己的“资金池”
实际上,客户经理只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让客户持续不断地投钱进来,而对于是不是要提醒他们做分散投资,其资产如何增值,是不是安全,他们既不懂,也不关心。
声称从事投资理财行业达8年之久的吴莉,甚至不知道“资金池”的概念,更不知道,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P2P公司设立自己的“资金池”。而她所在的投资理财公司,正是采用了这种明令禁止的模式。
其投资理财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就是做债权转让。具体来说,公司董事长将其自有资金借贷给有需求的人,然后再将债权拆分成若干份额,零售给理财的客户。而这些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全部要打到公司董事长的个人账户。“这就是典型的‘资金池’。”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告诉记者。
在老人们跳舞休息的间隙,记者看到舞蹈队的老师与该公司签了一份投资理财协议,购买了一份10万元、为期6个月的转让债权,年化收益为9%。
窦尔翔认为,吴莉所在的公司至少存在两种风险。
首先是债权转让导致的不尽职风险。在一般的借贷关系中,公司作为债权人会对借款人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也会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观察,及时作出风险预警。然而,记者观察到,这家公司基本没有这样的机制。
更为严重的是期限错配和由此而产生的“跑路”风险。“按照一般债权转让的操作模式,对于有抵押的借贷关系,原始债权人在转让债权时,要连同抵押物的处置权一起转给投资人。”窦尔翔表示。
但由于是债权分散打包,前述投资管理公司只是转让了债权,没有办法同时将抵押物的处置权转让给多个理财端客户。
比如,前述舞蹈队老师将10万元的资金打到公司董事长个人账户之后,获得10万元债权。虽然她能得到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及抵押资产信息,但抵押物的处置权依然为前述投资管理公司掌握。
也就是说,一旦借款人发生违约,这家投资管理公司可以处置抵押物之后,归还投资人的本金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但其老板也可能直接“跑路”,那么投资人无权处置抵押物从而拿回本金。
窦尔翔认为,一旦未来前述投资管理公司的获客成本过高,而规模又上不去,企业的盈利空间被挤压,就很容易出现“跑路”的问题。
而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已明确规定,P2P平台不得从事债权转让行为。?
●●●
C、被利用的孤独感
老人为何成易骗群体?
【导读】
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可能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但其商业模式就是以骗老人钱来获取暴利。比如高收益的线下P2P产品,团费便宜、主打购物的老年旅游团,以及专门针对老人的艺术品、纸币、邮票收藏等
“老年人退休后关注焦点变窄,除了亲情就是健康。这种孤独感以及对子女的牵挂易使老人们产生移情,从而容易对与其子女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产生好感。”
老人们存在一个更为可怕的心理——爱占小便宜,“这种心理也经常被施骗者利用,后者往往以免费赠品为饵,获取老人们的个人信息,最终一步步将老人诱入精心设计的骗局中。”
拥有一定知识背景的老人,警惕性通常很高,较为固执自负。这样的人不容易上钩,但是,他们一旦上钩就会很舍得花钱,成为稳定的“铁粉”。
“很多受害者遇到这种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食药部门,实际上食药部门只监管产品的质量问题。
5年前的一天,刚刚退休的何芳珍在单位的老年大学门口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保健品推销员。两人一番攀谈后,她被带去参加了一场健康讲座,随后给自己和老伴买了几万元的保健品。
彼时,身为医生的何芳珍对保健品功效深信不疑,一度还觉得自己找到了对抗疾病的灵药。不过,一年后她就发现自己被骗了,“这些产品根本没什么神奇功效,吃了一年也没任何用。”
这次经历让何芳珍备受打击,也让她开始关注老年群体的受骗问题。原本以为自身经历只是个案的她,在过去几年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被骗已经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可能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但其商业模式就是以骗老人钱来获取暴利。
“我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被骗过。”如今身为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的何芳珍对记者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受骗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除与健康相关的产品之外,理财、旅游、收藏领域都已经有公司专门开发出针对老年人的“陷阱”, 比如高收益的线下P2P产品,团费便宜、主打购物的老年旅游团,以及专门针对老人的艺术品、纸币、邮票收藏,等等。
“基本上只要是老人们感兴趣的领域都陆续出现了专门针对他们的骗局,可谓防不胜防。”何芳珍说。
1
被利用的孤独感
退休后关注焦点变窄,除了亲情就是健康
“很多受骗老人甚至因为孩子的反复劝阻跟孩子决裂。”郑州市食药局食品药品稽查人员邢杰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处理过老人保健品受骗案件。
邢杰直言,到食药局报案的老人中70%都是被子女逼着来的,并非自己想明白了而来,“很多老人一旦上当就难以自拔,外界劝说根本无效,直到钱被骗光,骗子不理他们了才会发现自己上当了。”
何芳珍最初也难以理解,那些极其拙劣的骗术,老人们为何深信不疑。但在收集、分析了诸多案例后,她找到了答案,这些骗局无疑都迎合了老人们希望安享晚年的普遍心理。
“老人退休后,家庭负担、工作负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身体又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加上‘看病难’的现实,正好成为滋生保健品或功能器械类骗局的温床。”何芳珍说。
心理学专家褚卫东则告诉记者, “老年人退休后关注焦点变窄,除了亲情就是健康。而对健康的过度关注,容易无节制地购买保健品。再加上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保健品缺乏辨别力,最终就会导致上当受骗。”
比如,每月只有4000多元退休金的诡连胜,却愿意一次购买3000元保健品,而且他在几个月内先后扔进去了1.5万元,几乎用完了他不多的积蓄。
更重要的是,多数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实际处于独自或仅与配偶居住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空巢老人”。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的占比接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将达到90%。
这些空巢老人退休后脱离原有的工作环境,社交圈变小,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以及对子女的牵挂易使老人们产生移情,从而容易对与其子女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产生好感。”褚卫东指出,当前涉老骗局中的销售人员恰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
年轻的施骗者多能抓住老年人渴望温情和关注的心理,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获取老人的信任,最终诱骗老人购买其产品。这也是他们屡屡得手的关键因素。
2
爱占小便宜更可怕
中国老人中“医盲”比较多,更容易被忽悠
当然, 除了心理上的孤独感,多数老人退休后的生活也乏善可陈,容易产生失落感。
这些人在退休前多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为生活奔波;有些人退休前还处在领导岗位,备受尊敬。而一旦离开工作岗位,社会能够为这些老人提供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十分有限,老人们因此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落差,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这也成为很多施骗者的突破口。
记者“入职”的一家以老人为目标客户的线下P2P公司正是抓住了老人的这种心理,通过举办中老年歌舞比赛吸引后者购买潜在风险极高的理财产品,甚至还有企业请老人做形象代言人。
“这些做法恰好迎合了老人们渴望社会尊重的心理,致使老人们渐失防备之心,最终落入圈套。”褚卫东说。
不过,在他看来,老人们存在一个更为可怕的心理——爱占小便宜,“这种心理也经常被施骗者利用,后者往往以免费赠品为饵,获取老人们的个人信息,最终一步步将老人诱入精心设计的骗局中。”
“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免费赠品最后还是由老人们埋单。”何芳珍说,很多老人之所以反复受骗,原因正在于此,“一袋洗衣粉可能要用几千元的产品去换。”
记者“入职”的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在向老人兜售产品之前,就免费赠送了多件号称价值不菲的礼品,且规定老人只有购买产品才能获得赠品,致使现场出现了抢购“盛况”,一些老人为了多获得礼品,一次性购买了1.2万元保健品。
也有一部分老人是出于减轻子女负担的心理,购买保健品或者投资理财。“很多老人认为生病不仅会加重子女的经济负担,还需要子女照顾。因此不如自己保健好身体,让子女安心工作。”何芳珍说。
记者接触到的一位深陷P2P骗局的老人就坦言, 自己投资理财主要是想多赚点钱,以减轻子女的生活压力,甚至可以为子女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
当然,从社会角度分析,这些老人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缺乏健康常识。
据何芳珍介绍,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水平仅为6.48%,其中具备基本健康知识及健康理念的人只占14.97%,“这说明中国老人的‘医盲’比较多,更容易被忽悠。”
3
谁更容易被骗
高知老人上钩就会很舍得花钱,成为稳定“铁粉”
在老年群体中,具有某些特质的老年人似乎更容易掉进施骗者的陷阱。
一般认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更容易受骗。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学历者可以幸免,比如何芳珍。
记者在调查中曾“入职”一家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销售功能器材的公司,其负责人张伟明表示, 这些拥有一定知识背景的老人警惕性通常很高,较为固执自负。这样的人不容易上钩,而一旦上钩就会很舍得花钱,成为稳定的“铁粉”。
此外,作为社区或圈子中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甚至会像“自来粉”一样向其他老人宣传产品。
因此,该公司将那些国营单位、研究院所、高校的家属院作为主攻区域,重点寻找这类老人。
此外,相较于针对一般老年人的“温情牌”,这类高知老人更喜欢“尊敬牌”。
张伟明称,“这些老人以前在单位里多是有身份的人,呼风唤雨的,我们必须表现出足够的尊敬,见面不能称大爷大妈,而是称他以前的职务,比如局长、教授、老师等。”
如果做到这些,这类老人就很容易绝对信任公司,从而一步步进入公司为其设计好的陷阱之中。张伟明说,一个退休教授就一次性买了5万多元的产品,还拉来了好几个朋友。
褚卫东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一般孤僻内向、缺少交往对象的老人更容易受骗,“因为这些老人在被关心、被理解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后,反而会更容易相信他人。”
4
找不出破绽的骗局
很难找到违法破绽,令监管部门无法下手
在一年多的药品稽查工作中,邢杰接到过几百起有关老人买保健品受骗的投诉,其中最可怜的一个孤寡老人,辛苦攒了半辈子的十万元养老钱被骗光。
这让他又恨又无奈,“恨的是老人们对这么低端的骗术毫无辨别能力,无奈的是我们拿这些施骗者基本上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们一次次被骗。”
这与外界的期望完全相反,但却是不争的现实。 “很多受害者遇到这种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食药部门,实际上食药部门只监管产品的质量问题。”邢杰说,“尴尬就在这儿。”
“我们去现场一查发现,这些公司卖的保健品都是有正规批号的,没有任何问题。”邢杰说,这致使食药部门无法查封产品,更没有依据处罚涉事的保健品销售公司。
这正是何宁、张伟明这类公司的“聪明”之处,它们并不生产产品,而是从正规厂家采购,“这样既能做到不违法,也能减少成本投入,但缺点就是能选的产品很有限,市面上所卖的产品重复性也很高。”
在最被诟病的价格问题上,监管部门也无法干涉。
比如何宁公司售卖的1500元一盒的参加茸口服液批发价在45~50元之间,张伟明公司售卖的2万元的功能床垫批发价只有2000元,一瓶售价600多元的保健醋批发价只有20多元等。
“售卖价格基本都是实际价格的几十倍,这些骗子公司赚的就是这个钱,但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交易,政府部门也没法硬性规定产品的市场售价。”邢杰说。
这样的执法窘境并非只在保健品受骗案件中存在,包括功能器械、P2P理财、老年旅游、艺术品投资、纸币收藏等骗术都很难找到违法破绽,令监管部门无法下手。
在邢杰看来, 几乎所有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最大问题在于虚假宣传,刻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或价值,“比如保健品严格来说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公开宣传其疗效,只能说有辅助功效。”
但夸张宣传只是销售人员的口头讲述,并非贴在产品标签上,这就增加了执法部门的取证难度,“我们一到现场,人家就不讲了,再者那些受骗的老人也多数不愿意配合取证。”邢杰说。
“这种情况下,只能从老人身上下功夫,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骗局,自动远离。”何芳珍说,但老人一旦步入施骗者的圈套便很难自己走出来,子女要多下功夫。
“如果子女只是一味地训斥老人,不会起作用,可能情况更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正关心父母,让他们不至于孤独到去销售保健品的公司那里得到满足感。”不过,何芳珍也说,这并非易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