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规则
【微时评】栏目每周发布一个话题,邀您一起来讨论。您可以选择直接在文末点击“写留言”,也可以通过邮箱联系我们,您的精彩留言将有机会刊登在当期的《中国美术报》上。同时,也欢迎您为【微时评】栏目投稿有趣的艺术类话题!
每期我们会随机抽取三名参与互动的读者,为您免费寄送当期《中国美术报》,获奖名单见下周“有奖互动·微时评”栏目,小编将会在后台联系获奖者获取寄送地址。
期待您的参与互动!
上周获奖读者:
街上一只散步的耗子、德旭、小何清浅
若小编没有及时联系您,请在后台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谢谢合作~!
摄影家走进莫高窟,
文物“开放保护”是否现实?
事件链接
看到上图,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吓了一跳吧?
没错,这正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举着器材在莫高窟内堂而皇之地尽情拍摄。相信看到这一幕,对莫高窟管理制度有一点了解的观众都坐不住了。不过大家先不要气愤,其实这位摄影师并非不守规矩的游客,拍摄也并没有违反任何莫高窟的保护条例,他是受邀前来参加摄影活动的。
除了这位外国友人,现场的摄影师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来张合影:
看到这一幕,不少群众直呼“敦煌你变了”,说好的严禁拍照呢?说好的闪光灯、强光对壁画有害呢?之前参观都要先寄存拍摄设备的莫高窟,怎么忽然就敞开大门,接纳了这么多摄影师前来拍照?
在敦煌研究院网站的莫高窟参观预约页面,第8条和第9条明确规定摄影设备需寄存、洞窟内禁止拍摄
原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丝路敦煌——百名摄影家走进敦煌莫高窟”摄影创作活动于10月9日在摄影界的千呼万唤中顺利展开,活动邀请了国内外100名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进入莫高窟,历时6天,进行实景拍摄与艺术创作。据悉,主办方敦煌研究院本着“保护、研究、弘扬”的宗旨和“开放办院”的方针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展开,将莫高窟5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洞窟免费开放,这是莫高窟首次对摄影师开放创作拍摄。
“丝路敦煌——百名摄影家走进敦煌莫高窟”摄影创作活动前期报名海报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吴健/摄
长期以来,大家印象中的莫高窟在参观方面都实施着严格的管控,2014年开始,参观需预约,进洞窟前需寄存拍摄设备,参观时需紧跟讲解员,游客严禁带拍摄设备进窟,更不允许擅自偷拍。即便如此,网络上依然流传着不少莫高窟的偷拍照。近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普遍提高,偷拍事件越来越少,而且每当网络上出现莫高窟的偷拍图,都有不少群众发声谴责。
莫高窟内偷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莫高窟为了缓解参观的压力,更是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敦煌石窟的数字化建设。
工作人员在莫高窟内为“数字敦煌”采集数据
自今年5月份开始,“数字敦煌”已经全面上线,只要手头有互联网设备,就可以立即点击网站免费“参观敦煌”。
“数字敦煌”网站
敦煌的严防死守不禁令广大观众望而却步,美丽的莫高窟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为了保护好文物,似乎也只能如此。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吴健/摄
而此次“丝路敦煌——百名摄影家走进敦煌莫高窟”摄影活动一经推出,便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不少群众质疑敦煌研究院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置文物保护而不顾。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马上站出来发声,称此次活动建立在周全的文物保护基础之上,不会对洞窟造成破坏。他说,莫高窟要“开放保护”,通过类似的活动让这处古老的人类遗产回归到当年营造时的“开放姿态”,让更多的人来“守望敦煌”。但不少群众却对这一说法并不买单,认为敦煌研究院在参观方面区别对待,没有满足广大群众对于敦煌艺术文化的需求。
莫高窟排队等待参观的群众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国丰富的文化宝库既令人骄傲,却也令人尴尬。多年来,国人“看不到”的不只是莫高窟,还有故宫的书画、国博的文物等等。去年9月,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了一批难得一见的国宝级书画作品,引得无数观众在武英殿前排起长队,足见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
“石渠宝笈特展”期间,故宫售票处爆满,为加强疏导,实施分组购票参观
观众在武英殿门外排起长队
据悉,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已先后上报6批普查数据,涉及陶瓷、文献、法书、绘画、织绣、工艺、铭刻、珍宝、古建藏品等诸多门类,共计文物170余万件、文物影像47万余张。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现实状况是,故宫目前每年展出的藏品不到百分之一。由于场地限制,书画、文物自身状况和技术条件等,不少国宝都被封存在安全的仓库中,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曾对外展出,这一状况与之前的敦煌莫高窟如出一辙。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展览现场
难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前注定无法平衡?也许,随着莫高窟的“开门迎客”,可以带动起一股文化遗产“开放保护”之风,通过相应的手段既能使文物不受伤,又能令观众饱眼福。
网友互动
@匿名:若不是“一带一路”政策,敦煌博物院还真不一定能下这么大决心跨出这一步。大家不必质疑了,应该期待才是,期待莫高窟下一步的行动,或许我们马上就可以有更多大饱眼福的机会啦!
@富士山上:文物保护是基础,文物保护做得好才能推动文物的展出。一些自身情况不允许过多展示的文物确实应该稳妥地保存,但是可以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以便观众欣赏。
@Blue810:近几年故宫武英殿的书画展我都有去看,因为每次展出的作品都不知道下一次展出会是什么时候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或许电子影像可以满足观看需求,但是对于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看到原作比什么都宝贵。还是希望国家多组织国宝与观众见面,不要总是把它们锁在“深闺”。
@南山石匠: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壁画研究者,我感到可悲的是大量资料都是从国外的博物馆获得,同一层量级的壁画国内的博物馆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展出,而且很多地区的博物馆没有申请观看的渠道。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博物馆的展陈问题。
最后,小编真诚邀您参与互动:
赶快点击右下方“写留言”,加入讨论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