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旅美作家肖钢,对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写了一本书。书里的观点大意是说,《道德经》在流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误传和篡改,使其本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维走向,也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并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道德经》被误传了两千年。
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我们来做一下剖析。
今天比较流行的《道德经》是魏晋时期王弼的版本(以下简称“王本”)。全书共有81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二章为《德经》。开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帛书《老子》则是《德》在前,《道》在后,无“经”字。开篇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帛书《老子》成文比“王本”要早,这一点可以根据“王本”中为避讳汉代皇帝的名讳得到证实。比如“王本”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五个皇帝的名字,产生的变异就有一百处之多。另外,帛书《老子》全文不分章,部分文字的衔接也同“王本”不同。还有一些文字同“王本”相比,看起来相似,但含义有细致的区分。
不过,据此就说《道德经》最早和最标准的版本就是帛书《老子》,结论也还为时过早。
从《道德经》全文的旨义来看,帛书《老子》的《德》在前,《道》在后,明显不符合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要求。
因为《道》重在证明什么是道,《德》重在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如何应用。
也就是说,“道”是先天存在的,而“德”是人后天所具有的。“道”的遵守和应用,要依附于拥有“德”的人。
这里就有问题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还不知道“道”为何物,还不知道“道”到底讲的是什么,就来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如何遵守和使用它,这不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关系吗?
所以,并不能排除日后出土更早的版本,其《道经》和《德经》的安排就如同“王本”的顺序。
肖钢认为“王本”中一些关键字同帛书《老子》不同,造成了后世理解的偏差,从而造成了《道德经》全文宗旨的谬误。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王本”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帛书《老子》中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其中“弗”字是为了避汉昭帝刘弗的名讳而改为“不”的。
肖钢根据“弗”字的《汉典》解释,认为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
“弗言”应该是指“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而不是不说话;“弗知”指“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
肖钢的解读可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在理解老子这两句话的过程中,基于生活中的常识,做出同样的判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达的一切意见和看法,一定是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如果说自己知道的道理和事情,却一定要把它烂在肚子里,什么也不说,这种情况在世间根本就不存在,就算是哑巴也做不到。
再比如,肖钢说《老子》不是“无为之学”。其根据是,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 5个“无”,而《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无”,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地使用“无”和“无”二字的深意。
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所有遵循“无为而治”理念治国的君王,没有一个是真正什么都不做的。老子的“无为”指的不妄为,这也是连平民百姓都知道的事实。
我们看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所实行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有所为而治,不妄为而治。
唐朝以道治国,无为而无不为,贞观四年,全国死刑犯仅二十九个;贞观二十二年,全国死刑犯只有两个。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局面。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太平盛世。有谁能够说,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代君王,他们的“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干了呢?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整个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文化、政治发展和国体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那么,老子是依据了什么样的自然法则和思想,来写《道德经》的呢?
实际上,《道德经》是一本解读易经的百科全书。
中国在上古的时候,易经被称为无字天书,一画开天。太极出,两仪生。
太极,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的交替,衍生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的《道德经》根据易经中天地自然的信息和规则来阐发和界定人间种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天象的变化就是从阴到阳,从阳到阴,周而复始。就是这样一种循环不息的变化状态。表现形式上,有的时候是阴慢慢向阳转化;有的时候是阳慢慢向阴转化。
事物初期的时候,呈现一种阴性状态的时候是柔弱的,是比较弱小的。它强势的时候,如日中天,是强势的,强壮的,生命力达到鼎盛。再轮转下来,又开始减弱。
天道循环表现在人间所有的事情上,就是你得按天道运行的内在规律去做,你不按这个规律做,逆势而动的时候,就不能得到天地之力的相助,做事情难度就大。
阴阳在转化的过程中,美和丑之间,如果过了这个度,美就会变成丑。善和恶之间,本来是泾渭分明的,可是过了度,这个善就会向恶转化,这个恶就会向善转化,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就是恶向善转化。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是把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地存在的状态,作为人依据的一种原则,去指导人的生活、工作、思想,治国、修身,建设国家,打仗,做事。他是把这样一种天地平衡的法则,对应人间的事情一一做了描述,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会怎样,在阴和阳之间,它的这样一种变化来变化去的状态,就是善与恶、好与坏、取与舍,人间的荣与辱,其实把这种状态和结果给你描述出来了。
至于肖钢所说的《道德经》的误传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更是不着边际的事。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这只是世界历史潮流更替过程中的一轮走势。东方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交替领先,各领风骚几百年。中国做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已经统领了世界潮流数以千年计,而西方的科技领先,也仅仅不过几百年而已。更何况科技无疆界,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已经渐趋一体,中国全面赶超西方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