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19日举行的“2016年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年会”上预计,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下降,近5年累计减少的数量约为2000万,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导致人工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技术替代劳动成为未来的趋势。
这显然是进入了一个认识的怪圈——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是劳动力上升影响了企业竞争力,是劳动力上升造成了制造业向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是劳动力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运行困难。殊不知,就业难也是目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难道就业难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结果?
我们并不否认,劳动力的减少,确实带来了一些行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服装业、电子加工业等,但是,就算劳动力没有减少,这些行业就能维持过去那样的低工资水平,就能继续享受“劳动力红利”。显然,这也是相当然。事实上,企业所以出现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下降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创新不力,更多的企业,总希望从劳动者身上多拿一点,让劳动者多贡献一点,而不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慢慢地,也就只能被市场淘汰了。
事实上,凡是把企业经营困难都归咎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大多是技术比较落后、工艺比较陈旧、管理比较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那些一直关注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企业,则始终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担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相反,却在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如华为、中兴等。
也许有人会说,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从事低端制造、配套加工,不可能像华为、中兴那样具有强大的技术竞争力。自然,就会很在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话一点没错,这些企业确实已经养成了依靠“劳动力红利”生存的习惯,不喜欢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也正因为这样,就只能在竞争中淘汰。要知道,小企业不代表就可以不创新,也不代表可以永远守着传统工艺、落后技术、混乱管理。低端制造也不是不讲技术、不讲工艺、不讲管理。转型升级,也不代表只有高精尖才能实现,传统技术的提升、传统工艺的改进、传统管理的提高也是转型升级。也只有通过技术、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达到减少用工的目的。自然,劳动力减少就不会对企业用工产生影响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劳动力数量减少了,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如果说过去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工艺落后、管理是因为人才缺乏的话,现在已经与人才的关系不大,而主要是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落后,是没有认识到市场变化带来的竞争加剧,没有认识到企业也需要转型升级,没有认识到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劳动者素质提高了,报酬自然也要提高。至于企业承受不了,那是企业的发展没有跟得上市场的进步、没有跟得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年轻一代,让他们用较高的知识、专业素质去“享受”他们父辈们那样的收入待遇,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劳动力紧张,很大程度上也是劳动者不愿按照现行薪酬水平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劳动力紧张,并不是绝对紧张,而是相对紧张,是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不协调、不共振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用工单位,而不是劳动者。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劳动力数量减少可能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切不要只把眼睛盯住劳动者,而应当转向企业,看看企业的观念有没有得到转变,企业是不是真的适应市场了。同时,要更加关注除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包括税收成本、财务成本、交易成本、物流成本、黑色成本、非正常性成本等等。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趋势,一个只会给企业带来好处的趋势。其他方面的成本,才是危害最大的。企业只有转变观念,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工艺水平,才能有效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并逐步地从技术、工艺等方面加强,减少用工,减少劳动力成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