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所谓的邻避效应(Not-In-My-Yard)是指公民对于居住地或所在单位附近具有负外部性的设施建设的排斥。其中涉及到相关方的经济利益、政府与企业对于群众诉求的处理等诸多要素。在广州这样一座舆论自由度高、市民维权意识高的城市当中,广州供电局在处理邻避效应中则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建设垃圾场、工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影响较大的城市设施都曾遇到过群众的不理解甚至于是集体性的抗议。南方电网在推行变电站建设进入市区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受到舆论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居民对于变电站的辐射具有极大的排斥和恐惧。而正如蚁泽沛先生所说的,正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电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的上升,决定了变电站入城是必要的。变电站的建设从来不是“一屋“之事,而是“天下”之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邻避效应的实质是群众公共精神的发展滞后。但作为央企,绝不应该只是一个居高临下、事不关己的评判家。滞后,则引领;矛盾,则解决。“人民电网为人民”,这是南方电网的企业理念,更应该是每一个央企都应该深入贯彻和落实的理念。
邻避效应的温床在哪里?
站回逻辑的原点,我们不难发现变电站在建设中遇到阻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变电站建设形成的负外部性。一方面,由于群众对于辐射的恐惧,变电站的建设会直接导致周围的房价降低,从最直观的层面影响当地群众的利益,而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损失的处理不当(例如:没有形成合理的补偿机制、对于群众诉求的直接忽视)则会直接引发矛盾的上升。另一方面,居民对于辐射相关知识结构的缺失,导致他们认为变电站的建设会直接危及他们的身体健康,而相关的宣传和科普力度远远不够,最终形成变电站建设的负外部性。
其实,以天河220KV变电站为例,它的磁场与电场的辐射水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水平,甚至低于一些自然界中人类可以正常接受的辐射水平(比如打雷时地面的辐射水平)。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变电站建设的负外部性是一个由错误的舆论与知识结构搭建起来的负外部性。想要釜底抽薪,技术是辅助,如何用传媒之手摧毁海市蜃楼般的负外部性是解决邻避效应的根本。
在形成了负面的传播信息之后,传播效应自然会扩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恰如在实践的总结会中提到的,“作为央企,你做了什么好事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一旦你出了什么错,那么可能很快就会人尽皆知。”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下,南网已经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好了基石。
在参观过程当中,清华学子也屡屡赞叹南网“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等切实践行的理念。但涉及到群众的利益时,尤其当群众已经被自身的利益点燃为不理智的TheCrowd的时候,传播的手能拧过实干的胳膊。在这个时候,李主任提到的的广州供电局新闻中心的”战备人才培养战略“也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利益冲突时迅速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信息传播、形象塑造的机制,也将是广州供电局的新闻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然,现代社交网络也会进一步催化负面信息的病毒式传播。解决邻避效应,这“最后一公里“也不能小觑。一个人朋友圈里的所闻言论的影响一般意义上会大于陌生媒介传播的陌生信息。这也是由朋友圈本身的集聚效应所决定的,朋友圈的形成也加强了个体对于该朋友圈的信息的认同感。在这方面,南网的新闻中心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动员基层员工和高层管理的朋友圈转发与正面宣传,一句诚挚的话便胜却无数广告。
谁为谁买谁的单?
在邻避效应的形成与解决的过程当中,各方的利益体关系错综复杂、对错难分。广州供电局推进变电站进入市区的建设,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区用电体验的提升。“万家灯火,难忘情深“,这是南网的企业理念,也是推进变电站建设的巨大动力。而在推进过程当中,又不免需要一部分人让渡部分利益,如何形成更好的交流与共享补偿机制,是日后解决邻避效应绕不开的问题。
从决策者来说,决策机制封闭,群众对于决策的参与感低是形成邻避效应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决策的形成,需要专家的合理规划,更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基础。而这样的基础,也正是来自于群众的参与。
其次,公关与宣传不到位是另外一个问题。变电站的核辐射究竟有多大?简单的数据公开是远远不够的,数字鸿沟之下,隔岸惊雷约等于无声。一个专家学者能理解数据的含义,一个几岁的孩子也要能理解数据的含义,这才是传播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兼顾各个知识水平的人的理解,是进一步推进变电站建设入城的重要办法。同时,也会存在宣传重心过高的现象。推进南网的形象建设和变电站的建设理解,不仅仅只对口到决策方上级,更要地毯式地铺开到决策方下的市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同等重要,也更应该动员居委会和社区内的相关宣传,将南网情深带入每家每户。简而言之,明确宣传对象的结构(如城乡、年龄、职业、经济实力等),是进一步的精准化处理邻避效应的重要手段。
对于变电站本身的建设方案,广州供电局也给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譬如利用绿化对于变电站的外部进行装饰,一方面可以改善群众对于变电站的刻板认识,一方面也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融合。同时,清华学子和社会观察员也到广州供电局的地下变电站进行了参观,地下变电站具有节省空间、减少舆论阻力的作用,但也存在雨水倒灌、工作环境差等问题。
电网行业作为一个上下游产业都十分活跃的产业,处理邻避效应更不应该孤军奋战,而要结成产业联盟,分担邻避效应的压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曾有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提到,市民的抗议往往通过物业公司、附近的大型商场等进行。而如果电网企业能够与之合作共赢,形成共同的发声体,或许将于各方有利。一方面也能化解市民误解,推动变电站的建设,一方面也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
从南方电网处理邻避效应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央企,南方电网在一个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做出了主动的选择,无论是利益让渡也好,还是宣传创新也罢,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作为国企的义务,更是国企争取话语权,促进自身发展的双赢选择。化“邻避“为“迎臂“,道阻且长。但只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和决心,一切也能迎刃而解!
相关阅读:
变电站周围能不能住?会被“辐射”到吗?
南方电网《“十三五”智能电网规划纲要》将出台
原标题:何以为邻 | “邻避效应”——南方电网如何处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