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战车,大多数人印象中出现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四匹马拖曳着冲锋陷阵的重型驷马战车。这种似乎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武器,又逐渐成为了有些人想象中大秦帝国对付西方军队的秘密武器,似乎不管你什么冲击骑兵、长矛方阵、龟甲军团,在这无敌战车的面前都是螳臂挡车。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先秦时期的战车发展史,知道商周时期战车真实形象的也不多。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正是这种兴起于商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最后在秦汉渐渐式微的机动型作战平台。
一、从跪着到站着 先秦时期中国战车大跃进
1935年至1936年,在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中,出土了一大批车马器,首次肯定了双轮车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的事实。这些实物让中国早期马车的形象脱离了各种想象,形象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
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中国的战车并非一开始就是高大上的驷马战车。商代的车主要特点有三个,首先,大部分的车都是双马车;其次,其车厢(即车舆)的高度往往只有40厘米左右。这意味着,驭手在车上很可能不是站姿,而是采取跪坐的形式来驾车。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车是战车吗?为什么不是礼仪车或者民用车呢?这就要说到商代战车的最后一个特点。根据墓葬同时出土的弓、戈、镞等兵器来看,这些战车的确是用于战争的,是不折不扣的“战车”。再深入研究一下出土的兵器种类,除了弓箭外,近战主要以短柄戈等短兵器为主,这些短兵器自然是很难在车上使用的,所以这个阶段,所谓战车的主要作战方式恐怕是以运载武士到达战场再进行徒步作战为主。
河南安阳孝民屯商代战车的复原形象和发掘现场图片
对比旁边的人,可以看出较低的护栏 是很难让人在车上进行站立作战的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的车比起商代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很多驷马战车。车厢的高度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普遍安装了高出车厢可供驾车人扶手的“轼”。此外,西周的车载兵器除了弓和短兵器外,矛、戟等长柄兵器也开始出现。不同于商代记载中大量出现“步伐”一词,周代一开始便是以“戎车三百乘”的形象示人,战车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铭文和诗歌之中,战车开始取代步兵成为军队的支柱。
西周的马车综合形象复原
时间到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车又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在原本两匹拉车马的两侧,普遍又增加了两匹骖马。有意思的是,中间被称为“服马”的马和其前辈们一样,通过马背上的轭固定在衡上,而骖马却是游离在外的——甚至有时连轭都没有。诗经中就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的语句,中间的两匹服马受到轭和衡的约束,必须齐头并进,而两旁的两匹骖马则像人的两只手一样向左右伸张,这似乎意味着骖马的主要角色可能不是拉车,而是在服马阵亡时加以替换,这也说明,春秋时期的战车面对的战况会更加激烈。春秋时期车上武士的作战兵器也有了变化,除了弓以外,长达三米以上的长矛和戈戟成为了新的宠儿,所谓“车错毂兮短兵接”,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战争场景终于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终于,中国战车的全盛时代真正来临了。
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示意图
中国战车发展到战国时期到达了顶峰。由于兵马俑中战车的复原至今尚未完成,所以我们只好以秦始皇陵中铜车马为例。相比较春秋时期的战车,以秦战车为代表的战国战车的车厢和车轼造的比之前更高,车轼甚至高到接近腰部,如此,驭手和武士可以比较稳当的站在车上。在武器方面,通过承弩器将弩带上了车,但是因为车上空间狭小,士兵难以进行大的后退拉扯动作,所以弩的拉力无法做的太大,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可以看到,后世记载的各种真正的强弩仍然只由步兵使用。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也是一般认为的秦代战车形制
虽然秦代真正战车的形制尚未复原 但是研究秦俑的手部动作
可以明显看出 此时的战车 护栏(或者车轼)高度已经达到人的髋部 方便扶持
士卒可以在车上比较稳固的站立和作战
从双马到驷马,从跪坐到直立,从短戈到长矛,我们可以看到,商周到大秦,战车一路高歌猛进,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那么这种压制了步兵近一千年的兵器,能否让大秦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挑战时自信满满呢?会不会可以媲美一战坦克第一次出现时给人带来的震撼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