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46期 美术新闻
常有读者看到五花八门的引进版图书发出感慨和忧虑,认为国内出版社自主策划选题能力越来越差,本土作者的原创能力越来越弱,中国原创作品越来越少。反过来,也有一些美院的老师和译者向出版社推荐国外的好书。这两种现象在现实中的确都占有相当比例,并且它们看似是一对矛盾。到底我们的引进版是多到泛滥,还是仍然短缺?引进版图书的多寡与文化自信是否正相关?
关注艺术史的朋友会注意到海外畅销的中国艺术史著作多是外国专家或者是华裔作者的作品,如柯律格、高居翰、巫鸿、白谦慎等人的。这些版本在国内大多被翻译出版并较为畅销。关于世界艺术史,则以《詹森艺术史》和《加德纳艺术通史》等权威大部头最火,而在这些艺术史中我们能找到的中国部分内容少之又少。这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我们的读者或出版人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同国内史论家的著作相比,至少他们的研究角度、方法论是不同的,当然也包括各自所占有的数据资料丰富程度不同进而在各自论著中展现的格局也不同。国内阅读这类书的读者,大多在学识、素质、品位包括语言方面层次较高,他们同时当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的认知,因此并非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不自信,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有这种自信,才促使他们张开怀抱接纳更多的讯息和观点,以此扩大自己的接触面与格局,进而形成更为开阔的视野,而绝不会迷失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引进版图书的增加是读者阅读水平提高的结果,是人们文化自信与思想开放使然。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近些年国内的图书市场竞争加剧,无论是国有出版单位还是民营公司,受一些求全、求大、求新、求快的心理影响,大量引进海外图书。有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和编辑会因为引进版是相对现成的选题,或者就认为引进版比自己策划和组稿的图书好卖而一味做引进。这种因素造成当下国内图书市场浮躁、不问产品的适配度、翻译质量和出版效益的高低,这种出版行为恐怕就谈不上文化自信了。
通常说经济扩张与文化传播如影随形,文化中心随经济中心的位移而移位。为什么中国已经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了,而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应当指出的是,文化自信不等同于仅对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自信,还包括那些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却未必能言明的思维、行为、情趣、情感和意志等。如果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我们民族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为了取悦谁,那么我们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作为战略性规划应当润物无声而不是大肆鼓吹,应当客观自信而不是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
文化自信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实现,我们应当探求和关注的是如何使国家的公共意识形态与公民的个人精神追求协调起来。不能只作理论思考,也要有实践回应。尤其是自上而下的率先垂范。即便只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一种主张,也要领会出它所应有的深意,即究竟是要用这种自信来抵御西方现代文明和文化,还是要重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解决我们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转述她的汉学老师高本汉的话,认为汉字的形式美和独创性远远超过拼音文字。然而遗憾的是,在许多西方人异常珍视汉字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语言反而知之甚少。考古学家李学勤也多次呼吁我们应走出疑古时代。这就是我在题目中表达的: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或接受我们本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上其他的文明与文化。■
◆弘扬中国美术精神 彰显中国美术气派
◆关注美术前沿热点 报道中外美术新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92
国内邮发代号:1-171
海外发行代号:C9257 官方微信:izgmsb
?联系我们:zgmsbvip@163.com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