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保监会高层日前同时发声,痛斥杠杆收购。身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力量,险资如今已成为举牌、杠杆收购的主力军。迄今为止,仅安邦系、生命系、阳光保险、前海人寿、生命人寿五家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已达到30家左右,所动用的资金规模达2500亿元左右。
险资频繁举牌的背后,除了动用少量的自有资金、传统保险产品,还有万能险这种新型险种的异军突起。正是有了万能险才为举牌行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弹药。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48家中资寿险公司中,17家万能险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三家更是冲破千亿大关。
这次引发监管层对险资举牌不满的导火索是:格力电器11月30日公告称,11月17日至11月28日间,前海人寿大量增持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2016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由公司第六大股东上升为第三大股东。
前海人寿的举动立即引起监管关注。12月2日,深交所向前海人寿发出关注函,要求说明其与一致行动人持有的格力电器股份,是否达到或超过5%,是否有意参与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12月4日,前海人寿回复称,持股比例未达到或超过5%,亦无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计划。
前海人寿增持格力电器,不过是险资举牌潮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险资在A股市场频繁出击,安邦保险、阳光保险、前海人寿、生命人寿、国华人寿等保险新贵,已经掀起一波波举牌潮。据《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统计,上述五家保险系资金仅举牌的A股上市公司,就已经达到30家以上,投入资金则动辄以数十亿计。
面对险资这群站在上市公司门口的“野蛮人”。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措辞严厉地斥责,部分持牌金融机构以来路不当的资金进行杠杆收购,挑战市场规则。随后,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表态称,明确保险资金不应侧重于短期理、股票投资,有些险资绕开监管套利,“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犯罪”。不过,也有保险业人士鸣冤叫屈,认为险资举牌何罪之有?
一方面,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用于‘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首先保险资金投入股市是合法的,其次保险资金投入股市的资金必须符合保监会的规定比例,即总资产的30%,目前来看保险资金投入股市的比例还在规定之内。
另一方面,万能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资金运用,都是按照监管要求来的,保险公司也不敢乱来。事实上,只要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即可。而当前出现的问题,与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有关,但说险资举牌资金来源不当,可能并不合适。
而笔者认为,近两年来,一些激进的险资,通过万能险等创新型产品,利用举牌的方式频频出击,在资本市场上激起不小的风浪,其期限错配、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等问题上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弄不好会殃及自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难怪各方对万能险这类险种开始高度重视。
首先,万能险的信披不透明,在业内已经争论不休。我们在多家险企网站上发现,对于万能险等险种,除了利益演示、投保年龄、期限等,基本没有对资金运用、风险等进行说明,部分连产品的基本说明都没有。
也就是说,险企可以拿着投保人的钱肆意妄为,而投保人是没有知情权的。所以未来,保监会将会要求险企在产品设计的信息披露上更加规范透明。
再者,购买万能险应该有门槛。几百万可以买,几千元钱也可以买,投资者的适当性体现不出来。笔者认为,权益类投资是高风险投资,而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别巨大。而目前,作为投资属性突出的保险产品,万能险应该建立健全投资者对风险的教育机制上。同时,提高万能险的投资门槛很有必要。
最后,万能险是典型的短债长投,属于期限错配。本来万能险产品多为3-5年期,甚至长达10年,而一些激进的险企,将万能险设计成短期理财产品(年限1-3年),以高利率吸收资金。
万能险本身没有错,错在险企将短期的较高回报的理财产品用作长期投资,这样既可能使自己偿付能力受到挑战,更会使险企为了给投资者较高的投资回报,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做些急功近利的事情。
现在看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保险产品为险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弹药,而其中万能险功不可没。实际上,万能险本身没有错,但制度上存在着漏洞,才能促使险资在举牌上市公司时“肆意妄为”。所以,阻止野蛮人的办法也就是堵住万能险的各项漏洞,斩断险资后续资金供应,否则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再无宁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