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险资举牌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点。在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走出一轮行情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的诸多争议。上周末,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言论更是引爆了这个话题。而最新消息是,前海人寿万能险被保监会停止新业务开展。今天,招小金整理了官方、市场以及学术界众多专家的观点,一起来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监管层严查万能险,去杠杆决绝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恒大系、宝能系、生命人寿系、阳光系、国华保险系等的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表现活跃,不断上演举牌上市公司的行情,其中个别案例还涉及到公司控制权之争。相关举牌概念股,以及保险股相继迎来上涨。
然而上周末,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出席会议中痛批“野蛮收购”,他表示,“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业界讨论风起。
保监会方面,副主席陈文辉发文系统阐述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陈主席认为,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公司治理和激进投资风险,要从源头抓起、从母公司抓起,这并不是说母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资产管理公司就无能为力。严格的制度、规则和责任追究机制就是突破口,从责任人追责机制倒逼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依规开展投资业务,防范公司治理风险的传导。
很快,12月5日晚,保监会通报,由于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保监会决定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同时,针对前海人寿产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监会责令公司进行整改,并在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
据了解,保监会还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严格监管保险资金运用。
与此同时,新华社文章指出,目前险资举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被举牌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各类资金跟风,个别保险机构“快进快出”带来极坏的示范效应。
市场:险资举牌符合惯例,仍需制度支持
对于来自监管层的表态,业界的观点多有分歧。
其中,在《中国保险报》记者的采访中,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敬惠表示,近年来,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保险无论是传统、分红、万能还是投连,都是较为成熟的主流业务,也是保险资金的正当合法来源。
学术界方面的观点也普遍认为,险资举牌符合国际惯例。但也有学者指出,在发生了影响资本环境的事件时,不能把商业道德当作挡箭牌,而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其中,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认为,“险资举牌无可厚非。”从国际上来看,美国股市上超过1/3的资金都是险资,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就曾多次举牌上市公司。险资举牌是合规合法的。
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表示,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险资从银行存款、固定收益类资产获取投资收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选择价值低估的股票进行价值投资符合投资逻辑。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符合监管规则、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行为应予以支持,不符合监管精神、投资出现“快进快出”、与保险资金投资大方向有所背离的行为则应予以规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由于上市公司每年都要作详细的信息披露,证券交易管理较严格,公司治理也比较完善,很多国外保险公司都倾向于选择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而上市公司也对保险公司的资金持欢迎态度。但目前,资本市场对举牌的资本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则和准入制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