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竟然藏着一幅老外的作品?不过这个老外可是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王朝。
这期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郎世宁以及其所作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百骏图》。
郎世宁
郎世宁,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出生于著名的城市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他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受到康熙的接见。虽然康熙并不赞同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觉得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西洋技艺。于是就把郎世宁召入宫中,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宫廷画家生涯,根本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在宫廷中,郎世宁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中国绘画并与中国宫廷画家们切磋技艺,加上他曾在欧洲受过美术教育,有着熟练的西洋画基础,渐渐的将中西画法溶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器重。当时的皇帝们,政务繁忙,可每次下朝,总不忘去如意馆转一圈,看看郎世宁又有什么新作出炉。
可是,也正是因为皇帝们的喜爱,让他在宫中作画时,更加小心翼翼。绘画完全是按照皇帝的要求来画,作画题材也由皇帝指定。必须要先做稿本,后才能在绢上作画。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皇帝认为画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也不能使用油彩来绘画,因为皇帝们觉得,油画放置一段时间会发黑,影响美观。
不过郎世宁在宫中作画时,也有轻松的时刻。某日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
《百骏图》这是一幅长卷画,绢本设色,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稿本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原作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
郎世宁以擅长画马闻名清朝画坛,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此画,提到了画马,不由的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位画马大师,徐悲鸿。
徐悲鸿
两位都是中西结合的大画家,徐悲鸿以画马见长 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
徐悲鸿的马
他们都是将西洋画风与中国绘画传统手法巧妙的结合,不同的是,徐悲鸿是中国人,而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好像是废话。)当然了,他们的马在表现手法,绘画技巧,使用的作画工具,材料上都有着千差万别。但是都表现出了骏马的桀骜不驯,奔腾万里。
《百骏图》局部
《百骏图》局部
通观全貌,画家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画面表现的是在辽阔的郊原牧马的场面。郎世宁在画《百骏图》时,使用的是中国软笔,以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虽然用的不是油画用的油彩,却栩栩如生,逼真到让人忍不住触手去摸。
卷首为两棵盘郁古拙的巨松,透过树隙,可以看到牧马帐篷和三位身著旗装的牧马人。
卷首
画幅的主要部位,画有一大群作原地活动的马匹,他们或立或卧,或交斗,或觅食,或翻滚嬉游,自由舒闲,聚散不一。
画幅的左边,有一条弯曲的河道,一群马匹在牧马人的带领下已抵达对岸,有的马匹尚在河心中泅游.
几位牧马人皆处于不太显眼的边缘位置,而马群俱置于他们控制的范围之内,既突出了马作为表现对象的主题,又不失牧马生活的特点,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淡雅。
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皱擦等等,即使是马匹以及树干上所采用的阴影,亦是以中国的传统渲染方法来完成的。
蜿蜒的河流穿过崇山峻岭,曲折向前,这里便运用了中国绘画传统手法,如水的“以无代有”,使画面延伸出去,让人浮想联翩,表现出中国山水的意境美。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感叹自然的辽阔和壮美,就像一篇没有结尾的作文,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联想,去发挥,去体味,而这正是传统的中国画法。还有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人物和马匹的比例结构十分准确。
本人觉得郎世宁本画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对光的使用:这幅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明显采用了西洋画的投影法。
郎世宁用他高超的绘画技艺,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绘画的理解和诠释。也无怪乎,他的作品会受到三朝皇帝的喜爱,而这幅《百骏图》成为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