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是因椅子下身椅足呈交叉状而得名。
在中国古典家具最为辉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
“胡粉”汉灵帝:引进“马扎”“胡床”
中国古代,魏晋以前主要是席地而坐,并没有垂足而坐的椅凳家具。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频繁,异域游牧文化被作为新奇的流行和时尚进入中原,尤其得到了汉灵帝的狂热追捧。
《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这里提到的“胡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马扎”。汉灵帝无论是衣、食、居、行乃至娱乐生活都是非“胡”不可、无“胡”不欢。在他的带动下,京城的贵族都竞相效仿,游牧民族绑在马背上用来歇息的胡床(马扎)也就随之传入中原,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粉胡”隋炀帝: “胡床”改名叫“交床”,“胡瓜”改“黄瓜”
历史发展很有意思,在汉灵帝之后,过了四百多年,隋朝又出现了一个特别反感游牧文化的隋炀帝。如果说汉灵帝是“胡粉”,而隋炀帝则是“粉胡”,他要将带有游牧文化的“胡”字一律粉碎!
《贞观政要》中写到:“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隋炀帝对“胡人”也就是异域游牧民族很忌惮,一方面修建长城防范“胡人”入侵中原。另外,对存留的游牧“胡”文化也大力清除,就连西域传入的“胡瓜”都改名称为“黄瓜”,何况是胡床呢?因此胡床也就改名为“交床”了。
“胡床“的名字虽然改了,马扎在中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马扎在游牧文化的生活习俗中,以可折叠、易携带为主要优势。传到中原后,便捷性虽然好,但是舒适性不够。为了提高“交床”的舒适性,人们将“交床”改良:四条腿加长,坐面得到了抬高,然后又增加了椅圈,使得背部有了依托,便于倚靠休息。从小马扎演绎而成的“交椅”,作为一种全新的坐具,由此闪亮登场。
如果你也热爱文玩木头艺术, 欢迎来关注微信公众号: 311043391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