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虽然目前的纯音听力检查已经非常普遍了,但你真的了解听力检查吗?
很多人会问听力检查做了气导,为什么还要做骨导检查?
为什么纯音测听要根据不同频率去测听不同强度的声音呢?
听力检查的原理又是什么?
等等这些,要想了解听力检查的所有,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关声音的计量、声音强度与响度的不同等这几个方面来认识并了解吧。
1.什么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作为一种波,是由物质或物体的振动产生机械波(即声波)而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液体或固体传播,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
而声音被人耳拾取有两种方式:
1.气传导:声音→空气→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听觉感知
2.骨传导:声音→空气→头骨 、颌骨等→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听觉感知
2.有关声音的计量:频率和分贝
频率:发声波源每秒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也就是1秒内发声波源的振动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大自然及人类可能制造出的声音频率范围跨度极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声波振动,都是人耳能听到的。人耳的可闻频率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大体地说,低频影响的是声音的丰满度、混厚度和力度,那中高频影响的就是声音的明亮度、清晰度和透明度。
分贝: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度的单位(dB),声传播时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声波的能量流密度)表示,可以用物理仪器(如声级计)来测量。即使是0分贝并不意味着没有声音,表示为正常人耳朵在1KHz刚刚能感觉听到的声压值为20uPa(A),记为0dB。
3.声音的强度跟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客观的,可以用物理仪器(如声级计)来测量,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声波的能量流密度)表示。
响度:一定强度的声波作用于人听觉器官所引起的一种辨别声音强弱的感觉称为响度。响度是主观的,它不仅决定于声音的物理强度,而且与声音的频率也有一定关系。
在强度相等时,1000~4000Hz的声音人耳听起来最响。在此范围之外,随着频率的降低或升高,响度愈来愈弱,当降至20Hz以下或升至20kHz以上时,则很难听到。响度的单位为宋(sone)。频率1000Hz,强度为听阈以上40dB(感觉级)的纯音所产生的响度为1sone。大体上,声音(1000Hz纯音)增加10dB(声压级),其响度约增加1倍。由此可见,人耳主观响度的感觉并不与声音所含的能量呈线性关系,声音能量增加近4倍,主观感觉响度增加1倍。
正因为人感觉的响度和实际的声音强度是不同的,才需要做气骨导听力检查,通过气骨导听力结果才能了解人耳的具体听力情况。
4.有关声音的听力检查
由于人耳拾取声音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气传导,一个是骨传导。同时声音是由不同声音强度和频率组成,为了检查人耳听力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声音强度和频率分别做气导和骨导听力检查才可以判断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性质情况。
人耳的听力图通过横坐标频率(Hz)和纵坐标声音的强度(dB)来表示,可直观了解到人耳所能听见的不同频率最小声音大小的分贝值,是进行助听器验配和了解听力状况的最直接的依据,听力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听力损失的情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